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营造让军转干部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铸 戈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本是一句激励官兵上进的话,但却被某些人简单地拿来作为评价军人和转业干部的标准。一句“有能力早当上将军了”的妄断,不仅反映了一些人对军人能力认知的偏差,更暴露了其对军人价值评判的错位。

“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军人的初心,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是军人价值的体现。当将军固然是多数军人军旅生涯都曾有过的追求和梦想,但将军的职位存在于军队金字塔般体制结构顶端的很小一部分,而扛起军队职责使命靠的是全体官兵构成的光荣集体。信息化战争依靠体系制胜,撑起这个制胜体系的是在不同岗位上履职尽责的全体官兵。军队的体制结构决定了能走上将军岗位的军人只能是少数,更多的军人要在经历军旅生涯磨炼后回归社会。他们是能够直面生死危难考验的军人,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脱下军装后也有能力去克服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军人是世界上极具能力恐慌的一个群体,普通人能力掉队可能会在社会竞争中落伍淘汰,而军人能力掉队则意味着可能在战场上失去生命。军人肩负着“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大任务。军人只有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才能担当起打赢重任。况且,信息化时代军人的能力素质已不能用老旧的眼光去评价和衡量,“傻大兵”的标签早被扔到垃圾堆里,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是新时代军人的突出特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已成为新时代军人的能力素质标准。

制胜之道,要在得人。只有创新型的军队才能在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中勇立潮头、赢得战略主动。在信息化时代,军队管理体制的革命、军事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体系作战能力的需求,培养造就的是一批批深谙联合作战的指挥人才群体、精通军事谋略的参谋人才群体、掌握新型装备的战斗人才群体、善于创新攻坚的科技人才群体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保障人才群体。“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从这里“毕业”的都是曾经担当起打赢重任的人才。出于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为国防军队事业奉献终生,而另一些人则要经历人生和职业的第二次转型。

当前,一些单位或领导往往以“缺少经验”“不懂业务”,甚至以年龄、职级等为借口,在军转干部的安置使用上推诿塞责。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冷落了部分军转干部的心,也造成了现役人员对未来出路的担忧,更严重的是,打击了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积极性。因此,做好军转干部的安置保障工作,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对稳固军心、巩固国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者愈匮。”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用人哲理,对如何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的作用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尽管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金子发光的前提是不能将其埋没,军转干部要能有所作为也需要平台机遇。“用人必考其究,授任必示其当。”迄今为止,众多退役军人都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给一分机会,还一份奇迹”。“天下之贤,与天下之用,何必出于己。”在军转干部的安置使用上,要勇于打破有色眼镜,突破利益樊笼,胸怀五湖四海,大力营造让军转干部这笔宝贵财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把安置退役军人这件事办好办实,不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既是退役军人的期盼,也为现役军人所关注,更能有效激励广大有志青年投身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中来,这是确保新时代国防永固的重大战略举措。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热爱国防的浓厚氛围,就一定可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建设国防的深厚伟力,进一步蓄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雄厚底气和磅礴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