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爱党爱军情,传唱蒙山沂水间


■本报记者  朱宏博  通讯员  刘永亮

5月的沂蒙山区一片生机盎然,山间的沟沟坎坎上遍布着沂蒙人民辛勤耕作的身影。

在孟良崮山脚下的栗子园中,记者见到了50岁的陈守军,他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在孟良崮烈士陵园义务担当守墓人。“俺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能活着回来可把家里人高兴坏了。父辈流血牺牲也没说要图啥,我们为他们干点事,是应该的。”穿行沂蒙的3区9县,每当记者问及受访者“如果党和军队需要个人付出”时,“是应该的”这几个字,几乎成为他们不假思索给出的朴素回答。

“‘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战火中铸就,也在薪火相传中发扬。这种大仁、大义、大爱,与物质富裕和文化程度无关,是一种信任使然,是对党和军队的绝对信任。”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研究员盛建伟说,沂蒙山见证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把“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抗战最困苦、最艰难的时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跟着共产党走》这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歌曲,成为开国大典的伴奏曲。

山还是那一座座山,河还是那一条条河,“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歌曲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深情传唱。

于爱梅,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这些年来,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沂南县马牧池的红色纪念馆,在那里义务讲解红嫂支前的故事。于爱梅不但讲红嫂故事,还在续写红嫂故事,她牵头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红嫂拥军协会。虽然她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但她每年仍拿出1万多元用来拥军。“我不是苦自己,而是觉得有责任传承,沂蒙精神的线永远不能断。”于爱梅说。

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老区人民在建设大美沂蒙的过程中汇聚起无穷力量。沂蒙老区以前被称为“春风吹不到的地方”,但一代代沂蒙人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过上好日子”,凭着“和当年支前一样的干劲”在经济建设的战场上不断创造辉煌。他们建成号称鲁西南“物流之都”的全国第二大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北方最大的物流集散地;实施红色旅游振兴战略,打造的红色专线联通费县、蒙阴、沂南等大型红色景点,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中心城镇周边的村民开始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一举摆脱了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沂蒙百姓富了,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没有变。2015年3月,某部长途机动到莒南演练,在部队领导还担心如何补偿车辆损坏的树苗时,村支书早已将相关事宜处理完毕,还带着人连夜送来慰问品;2016年春,沂蒙旅官兵到沂南参与帮扶老区荒山绿化工程,看着植树造林官兵作战靴磨损严重,沂南县政府当即给官兵定做了3800双作战靴;2017年秋,孟良崮山脚下悄然来了一支演习部队,还未等政府组织人员前来慰问,周边百姓就把苹果、花生和鞋垫等用小三轮拉了上去;每年征兵季,临沂市所属县区的体检站都排成了长龙,每年有近5000名新兵从沂蒙山走向各个军营……

站在高高的孟良崮山顶,记者拿出地图才发现,“沂蒙山”在地图上找不到。原来,“沂蒙山”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梁,而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人文概念、一种精气神,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符号。根植于沂蒙山土地的人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风雨,始终弘扬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沂蒙精神历经多年总结,但无论如何,“爱党爱军、无私奉献”8个大字永远是其核心内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