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韩国海军第二艘两栖攻击舰“马罗岛”号,在韩进重工釜山龙岛造船厂正式下水。这艘被外界认为“高效率”建成下水的两栖攻击舰,主体尺寸与之前的“独岛”号差别不大,舰长199米,宽31米,标准排水量1.4万吨,比“独岛”号增加了近500吨,舰载武器和设备比“独岛”号有了极大提升。
其中,防空导弹由两座21联装的“拉姆”近程防空导弹,换成了韩国国产的“K-VLS”垂直发射系统,可装填韩国国产“海弓”中程防空导弹和反潜鱼雷。另外,“K-VLS”垂直发射系统可在一个发射单元内填装4枚舰空导弹,实现“一坑四弹”。近防炮则换成了美国的“密集阵”系统,安装位置由“独岛”号上的舰艏和舰桥,转移到了舰艏右侧和舰艉左侧。
“马罗岛”号上的舰载雷达也比“独岛”号上的有了显著进步。除了用韩国国产的“SPS-550K”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了之前的泰雷兹海空搜索雷达外,最大变化是采用了以色列研发的S波段四面固定阵列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世界上最轻型的S波段四面固定阵列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对飞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40千米。
可以说,与“独岛”号相比,“马罗岛”号在众多方面进行了改进。但考虑到“独岛”号曾问题重重,服役多年也没有形成战斗力,因此外界质疑,采用众多新技术的“马罗岛”号能否尽快形成战斗力,答案并不容乐观。既然如此,韩国为何仍要耗费巨资建造两栖攻击舰呢?原因有二:其一是与日本竞争;其二是树立韩国海洋大国的地位。
早在1998年日本的大隅级坦克登陆舰服役后,为了与之竞争,韩国提出了独岛级的建造计划。“独岛”号虽全方位超越了大隅级,但日本更先进的日向级直升机母舰马上建造了,比日向级还先进的出云级首舰“出云”号也在2015年服役。如此一来,日本在舰艇数量和性能方面继续领先韩国。为了弥补差距,韩国一方面提出航母的建造计划,同时也加快了“马罗岛”号的建造速度。于是,就有了这艘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下水的“马罗岛”号。
除了与日本竞争,自身发展也促使韩国提出发展两栖攻击舰乃至航母的计划。上世纪90年代,时任韩国海军参谋长安炳泰就提出了韩国海军要成为“大洋海军”,拥有在“1000海里区域”作战的能力。为此,韩国需要发展大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2013年,韩国更进一步提出了3艘两栖攻击舰和2艘轻型航母的“3+2”计划。除了两艘独岛级外,还要在2019年建造一艘多用途战略投送舰;2028~2036年间,建造两艘轻型航母。如此一来,韩国不仅将拥有远程投送能力,更将获得远程打击能力。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马罗岛”号在东北亚局势微妙的阶段下水,如同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的波澜会造成什么结果,至少现在还无人可以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