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能够伴随我们成长的故事越来越多。但谁来给我们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也许不应局限于作家和新闻从业者。我们需要人人都能讲故事,都能讲好故事,以泽被和丰润我们的新生活。
敏锐发掘的眼睛和充满敬畏的心灵,是我们讲好故事的底气和资粮。
有一个微电影,片名叫《一个都不能少》,是沈阳警备区拍摄的一部反映兵役登记工作的短片,在全军第二届微电影创作大赛中被评为一等奖。故事很简单,上级部署兵役登记任务,要求各单位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推动和落实。专武干部老包面对上级征询的目光,忘记自己的年龄,也忘记自己即将卸任退休,还像一个新兵那样满血复活,当即立下“一个都不能少”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的老包没想到,所在辖区一名青年学生根本没把他这个老专武干部放在眼里,坚决拒绝兵役登记,还持续和老包斗狠。限期临近,这名青年最终主动填写兵役登记,还被老包“当兵的历史”感召,戴上应征入伍的大红花。
纵观这部短片,让青年转变的不是老包一路寻他被雨打湿的苍老脸庞和风中飘动的银发,也不是老包的“婆婆嘴”“豆腐心”,而是老包奋斗的青春。让人们感动并落泪的,也恰恰是老包退伍不褪色的英雄本心——不论在什么岗位,什么时候,都要满怀赤子之情尽职尽责,带着信念去干,就是建功立业。这也是编剧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念:一个人只有不负青春,才是美的永恒。
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被制作成微电影并获奖,这其中有一些特别可贵的元素值得我们思考。
讲故事的人能从平凡事件中炼出真金。片中老包是生活中“老包”的真实缩影,而定位这一典型形象的编剧并不是哪位名家或资深新闻人,只是一个普通士兵——警备区机关报道员刘银星。他用士兵的眼睛和心灵升华了另一个普通老兵的报国梦。
一个普通人去讲述另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其中的自信与底气,恰好来自他们都有着奋斗的人生和共同的精神高地。高考那年,刘银星超过本科线12分却果断放弃读大学,只因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他觉得自己这个热血青年应该到火热的军营去磨炼青春。
当了兵的刘银星,在部队也经过许多挫折,也走过许多弯路。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在自己“搞事情”的时候,单位领导竟然放手让他去“搞”。面对老干事的质疑,领导竟出来替他“撑腰”:“不管是啥专家,最初也都是从不懂不会开始摸索和钻研,一个兵能有这样的勇气、胆识和心智,说明他是有理想的,有可挖掘、可培养的潜质,对这样的兵咱要多引路,多帮带。”刘银星的成功经验是,要讲好别人的故事,自己也要有让人看好的“故事”。
讲好故事也要应时而作、顺势而为,让好故事更具传播效应。虽然拍摄主题是刘银星选定的,但电影脚本写什么、怎么写,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认真“研究”相关文件精神,并把跟领导跑基层时“咔嚓”的那一组组人物镜头调出来慢慢回味。一幅画面突然浮出脑海,对!《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主人公“老包”就是这个样:一个挺高的老头儿,曾经当过兵;都58岁了还风风火火,三天两头到辖区走访、座谈;谁家孩子该去当兵,谁快到应征年龄,谁身体素质不错,他不用查表格,张口就来。去年初,国防部征兵办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启动网上兵役登记、应征报名和政策咨询等工作,平时不懂电脑、不玩微信的老包,从头学起,还不时对网传的一些误解疑问耐心纠正……
“这些为强国强军筛选优质兵员的专武干部,为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作贡献,他们应该被铭记……”刘银星一条一条陈述自己的想法,得到领导赞赏。他无比坚定地“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呛水,不畏艰难,憋足劲儿写了一稿又一稿,删了一段又一段,改了一行又一行。
讲好故事还要守住“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豪迈与情怀。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红星与红旗都是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象征。《一个都不能少》秉持了这种精神。逃避兵役登记的青年人,正是被老包“当兵,我光荣!当兵,我自豪”的情怀感染和震撼,自私与怀疑情绪被消解。大写的青春正是被大写的人格所激发而闪耀光芒。
刘银星知道,人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那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家国情怀,只是它不时会被俗世欲望遮蔽光芒。所以,需要好故事散发的内在品质,给平淡的生活带去温度,注入希望。
回过头来看,《一个都不能少》在人物性格刻画和细节描写上还留有遗憾,刘银星坦言自己在这种缺失与遗憾中得到成长。他永远记得给作品提意见时政委说的那番话:“说教的语言打动不了人,大话套话会让人反感。创作也是一样。就说心里话,说最质朴的话,说老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