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太行启示:人民军队的永远靠山


■赵增强 贾志军 本报记者 裴 贤

滔滔漳水河,巍巍太行山。5月上旬,记者来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踏访太行山区、寻访先辈足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抗战大幕拉开。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开辟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

记者行走在绵延起伏的山梁上、纵横交错的沟壑边,耳边仿佛响起抗日战争的枪炮声,眼前跃动着八路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身影。记者不禁感慨: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体系的装备物资保障,人民军队是如何坚持八年抗战的?这支军队是如何壮大的?最终又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走进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件件实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当年这个人口只有12万的山区小县,就有1万多人参加八路军,5000人多担任抗日干部,9万多人参加抗日团体,为部队筹集粮食240万石,制作军鞋50万双。“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该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说,当时是全民总动员,真正做到了“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太行山上到处演绎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参战”的故事。

1943年春,太行山区粮食青黄不接。有一次,抗日积极分子开会时,大家饿得只能躺在炕上说话,以节省体力。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太行人民仍然把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做军粮、仅有的一尺布拿出来做军装。

从武乡县到砖壁村的40公里道路旁,随处可见纪念碑、烈士墓。随行的八路军总部旧址讲解员栗宇琴说,每一座纪念碑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八路军将士与太行儿女英勇奋战的故事,几天几夜说不完。

而太行奶娘,是八路军征战史上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当年,太行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农家妇女用乳汁甚至生命哺育八路军后代。1942年1月,罗瑞卿大将的女儿罗峪田出生不久,日军便开始“二月扫荡”。一天深夜,罗瑞卿夫人泪流满面地把婴儿送到麻田镇王巧鱼家。奶娘王巧鱼说:“放心吧,有俺在,孩儿就在!”

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抗战失败时,有人这样总结原因:军政、军民、官兵等五个方面“不和”。而八路军在太行山却是处处有“人和”。为什么百姓的一双双眼睛都为八路军看、一只只耳朵都为八路军听、一双双大手都为八路军忙?因为,八路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如此,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依然如此。人民,是我军须臾不可离开的靠山,是永远的靠山。因此,全军官兵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当年,朱德总司令在武乡县王家峪村种下的“红星杨”,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轻风拂过,招展的树枝仿佛在诉说:“人民群众最朴实,人民群众最伟大。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