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泉州旅游回来已有两三个月,那里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最让我挥之不去的,还是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烈士庙”。这座专为解放军英烈修建的庙宇,坐落在大海边上。庙门建筑质朴庄重,庙内摆设新颖独特,面朝海峡对岸,供奉着在60多年前一次空袭战斗中壮烈牺牲的27名解放军英烈。
这座独一无二的庙宇的来历,要从一位名叫曾恨的老人说起。曾恨原名曾阿兴,出生在新加坡。父母当初给她起这个名字,无疑是希望家庭兴旺发达。但日寇铁蹄践踏新加坡,她的3个兄弟先后死于战乱。从此母亲就把女儿曾阿兴的名字改为曾恨,表达对侵略者的刻骨憎恨之情。1948年,母亲带着12岁的小曾恨回到故乡惠安县崇武镇莲西村。父老乡亲张开双臂欢迎她们归来,母女俩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曾母又把女儿的名字改为曾阿兴。
1949年9月,解放军第十兵团二十八军一支部队分乘6艘木帆船来到崇武西沙湾,准备伺机投入解放厦门、金门的战斗。17日上午9时许,有6架国民党飞机对福建沿海一带实施空袭,当时正逢崇武镇赶集日,街道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吸引敌机注意,已经在掩体里隐蔽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托船体和沙坑用机枪、冲锋枪对空射击。敌机见状掉头转向海滩,向西沙湾响枪的方向俯冲扫射。当时,正在沙滩玩耍的曾阿兴被突如其来的激战场景吓得不知所措,抱着头大哭大叫。这时,一名解放军士兵迅即跑过来,一把抱起她就往隐蔽的岸上跑,其他4名士兵也随即跑了过来。刚把小阿兴送到岸边,敌机扔下的数枚炸弹就在不远处炸响,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解放军士兵迅速把小阿兴护压在身下……当被爆炸声震昏的曾阿兴清醒过来时,看到身边躺着5位解放军叔叔的尸体。
当天的空袭,使这支部队死伤惨重,有27名官兵不幸牺牲。也就是在这一天,曾母又将女儿的名字改为曾恨,并嘱咐女儿一辈子憎恨国民党反动派,一生一世都要铭记解放军的救命之恩。
从那时起,曾恨就立下志向,要为解放军叔叔在西沙湾修建一座庙宇,永远供奉心中的英雄和救命恩人。经过曾家和当地群众自发募捐,解放初期这里终于建起一座土庙,庙内没有神像和佛位,只有27名解放军士兵的石雕,并用当地石料雕刻了纪念碑,立在庙门对面院子里,碑上刻写8个大字:“战士壮烈,惠女虔诚”。自从有了这个庙宇,曾恨每天都来打理庙宇事务,接待前来祷告祭奠的人们。
“文革”期间,解放军烈士庙一度被毁,曾恨欲哭无泪,仍坚持到烈士牺牲地祭拜。时间到了1993年,当地政府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人民群众自发修建庙宇纪念壮烈牺牲的子弟兵,既是知恩感恩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极好形式,就支持曾恨一家重建庙宇。资金来源除了曾家有限的积蓄投入以外,主要由政府划拨和当地群众捐献。
解放军烈士庙就这样重建起来。新建庙宇规模比原来的土庙要大很多,庙台正中是27名解放军烈士彩色塑像。同时还配套建起解放军烈士纪念馆、纪念碑,记载讲述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故事。曾任第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将军生前还为纪念馆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当地百姓把解放军英烈当作能给他们带来福祉的神佛供奉,供台上摆满了糕点、啤酒、香烟等物品,还有大量群众祭奠瞻仰后的留言,朴素的话语流露出爱国爱军的情怀。退休后的曾恨老妈妈,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庙护庙。她把自己的身世编成书籍,乐此不疲地给游客们讲解这里发生的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
那天,我去这座“天下第一庙”祭奠瞻仰时,正遇上已80多岁高龄的曾恨老妈妈在打理庙宇。得知我是军人,老妈妈眼睛一亮,忙让我进里屋坐会儿,还给我找来她写的书,并特意送我一篮福州特产新鲜桂圆。与我同行的妻子忙掏出钱给老妈妈,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收下,最后妻子便把钱投到解放军烈士塑像前的功德箱里。临分别时,老妈妈执意要我给她留下“墨宝”,于是,我提笔写下这样一条留言:独一无二庙,军民鱼水情。
是啊!为解放军英烈修庙,这在全国独此一家。今天,惠安崇武也因为有了这座独特的庙宇而引来无数游客。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思绪万千,切身感受到惠安女身上拥有的大爱诚心,感受到当地人民群众浓浓的拥军情。不由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