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兵面馆


■江志强

小城的街角,前年开了一家拉面馆,名曰“老兵面馆”。店面不大,仅有20多平方米,装饰亦不豪华,几张高高矮矮的桌凳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一天到晚,面香飘荡,南来北往的“面客”用长长的筷子挑动筋道的面条,脸含笑,眼放光,不论男女,皆抛下面子,毫无顾忌地发出哧溜哧溜的吃面声,听着就让人胃口开、心里美。

作为地地道道的面食主义者,我自然不会放过这处大快朵颐之所。时日一久,竟和老板成了朋友,每每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我们曾有一个共同的名号——军人。

老板姓李,来自安徽,40来岁,比我早入伍几年。起初,我称他“李班长”。随着感情越来越好,我称他“班长”。再后来,我干脆喊他“哥”。

哥身材魁梧,手臂结实。瞧,他把醒好的面团摆在不锈钢面板上,挥动拳头,重击数次,而后撑开,双臂用力扩展,像做扩胸运动,瞬间功夫面团化作银蛇,在他的手中奔腾跳跃,与面板接触时发出“啪啪啪”的脆响。不多时,银蛇化作银丝,跳入沸腾的锅里。

当年,哥在炮兵部队服役13年,担任驾驶员长达10年,跑过青藏线,到过漠河,见多识广,且创下连续10年安全无事故的佳绩,4次荣立三等功。他的驾车水平高,修车功夫也厉害,甭管什么样的故障,他只需侧耳一听,立马作出精准判断,鼓捣一阵后,车子又风驰电掣了。

转业之时,哥泪水盈盈,难舍那身军装、那辆军车。关于转业后的“出路问题”,哥根本不愁。他相信自己的技术定能赢得一片新的天空。

岂料,哥回到地方后却没了用武之地,私家车越来越多,修车铺星罗棋布,创业空间极为狭窄。最初几年,哥曾开过一家修车店,门可罗雀,只得关门。

哥没灰心,果断决定跨界,遂瞄准火爆的餐饮业。他曾和战友商量开一家酒店,店名也想好了,就叫“老兵酒店”。只是由于资金不足,计划搁浅。最终,哥决定开一家拉面馆,成本低,风险小,只要手艺好、够勤奋、讲诚信,不愁没有顾客。哥说:“咱当兵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勤奋。”

只是,哥勤奋有余,技能不足。为学到真本领,他走南闯北,先后在10多个省市的60多家拉面店里当学徒,北至漠河,南到三亚,西至兰州,东到连云港,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罪,遇到的师傅水平不一,高低有别,很多高水平的师傅不乐意教,一些低水平的师傅又拿不出真本事,更多的是靠自己领悟。多年积累下来,哥的拉面技术炉火纯青。

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顾客,再看哥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手掌上厚厚的老茧以及一天到晚不间断的“扩胸运动”,我相信他所言非虚。同时我也发现,对那些经常来的顾客,哥总是格外照顾,每次都多加几块牛肉,多添几根面条,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能吃饱么?吃不饱我再拉几根,价格不变。”就算是初来乍到的新客,哥也做出加量版拉面,让人不但吃得香,还能有个好心情。

技术好,人实诚,再加上麻利的勤快劲儿,哥的生意日渐红火。

去年夏天,一场洪水突袭小城。老兵面馆位于临河位置,被洪水撕掉三分之二。店里的锅灶、桌凳做起水上漂流运动,不知去向。

关键时刻,哥也不知去向——他投入到救援队伍里去了,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的财产被洪水毁于一旦。那一场洪水,哥从危险地带背出3名老人,抱出两个孩子。记者采访哥,哥只说了一句:“我只不过曾是个军人,实在没啥可说的。”

然而,洪水过后,哥丢失的大多数物品又回来了。

原来,小城里无数人在哥的店里吃过拉面,对店里的诸多器具极为熟悉,每一件器具上都贴着一个“兵”字。这些兵字号物品,在洪水中漂游一圈,又被人们及时打捞回来。有几套损坏的桌凳,也被人精心修理过。

待洪水退去,哥修缮店面,小城的人们不请自来,竟达百人之众。那热火朝天的干活场面,又是一景。

拉面店重新开张,哥沽酒做饭,宴请大伙。谁知,人们已自觉散去,各忙各的去了。哥站在店门口,抬起手臂,朝着散去的人们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记者又来采访哥,哥笑而不语,眼里亮晶晶。

我请哥喝酒,哥不拒绝。酒过三巡,我问:“哥啊,你的人缘如此爆棚,到底是什么原因?”

哥看着我,神采飞扬:“兄弟,咱当过兵的人不管穿不穿军装,得永葆一颗初心。当兵时,群众有难,你得冲到最前面。一旦没能冲上去,心里就堵得慌。脱了军装,离了部队,咱还是一个兵,还得有兵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一种道,悟透了这个道,自然就会多助……”

语毕,面已醒好,哥继续做起“扩胸运动”,愈加有力,愈显精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