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也称为“小人书”,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小人书”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而其中涉及人民军队战斗故事的题材是最受欢迎的,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着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不变红色基因,让一个个英模形象跃然纸上,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深入人心。
《巧渡金沙江》:
有勇有谋,主宰战场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驰骋于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区,在敌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不仅使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计划一再落空,还多次主动出击,甚至威胁到督战的蒋介石。连环画《巧渡金沙江》讲述的就是红军干部团,在主力军团到达渡口前,歼灭敌人守备连队、夺取渡江船只的故事,彰显了我军指战员出色的谋略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1936年4月,为进一步拖垮敌“追剿”部队,建立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决心向川西挺进。中央红军一面令红九军团疾速进入云南,逼近昆明,大造声势要夺取昆明;一面令主力部队向北挺进,直奔金沙江。原驻守昆明周边的部队此时大部分被蒋介石调往贵州,昆明守备空虚。“云南王”龙云急命滇北各部及各地民团火速驰援,滇北地区和金沙江南岸的守备力量就变得薄弱,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北上川西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4月2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负责人召开会议,研究红军下一步行动。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云南地形不同于湖南、贵州,没有良好山区可资利用,应趁金沙江沿岸敌人空虚,尾追敌军距我军尚有几天行程的情况,迅速北上,抢渡金沙江,夺取先机。2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30日,中革军委在云南寻甸县柯渡丹桂村,召开会议部署抢渡金沙江的行动。在红1军团、红3军团于龙街渡、洪门渡渡江失败后,毛泽东选择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军委干部团抢夺皎平渡渡口。
5月2日晚,干部团昼夜行军100公里,于3日黄昏突然出现在皎平渡渡口,迅速控制南岸渡口并缴获两只木船。连长萧应棠率两个排渡江,消灭对岸守敌控制渡口。干部团2营随后过江,向纵深发展,夺取通安州并一直打到了会理城下,巩固渡口安全,并为渡江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又找到五只木船,两万多红军渡江全靠七只木船往复运输。中革军委成立渡河司令部,专门负责指挥渡河工作,并在两岸点燃木柴,昼夜渡江。
9日,两万多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两天后,敌万耀煌的第13师先头部队才抵达皎平渡渡口,薛岳的其他部队直到七天后才追到江边,此时渡口早已空无一人,薛岳等人只好望江兴叹。
《敌后武工队》:
“袖中利剑,怀中匕首”
连环画《敌后武工队》讲述了1942年侵华日军实行“大扫荡”时期,冀中军区九分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派遣魏强、贾正参加武工队,杀回冀中平原,在敌人的“心脏”开展斗争的故事。
武工队这种抗日斗争形式,是我党我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敌伪统治地区内神出鬼没,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被誉为对敌斗争的“袖中利剑,怀中匕首”。
1942年10月,毛泽东同志针对晋绥地区被敌人“蚕食”的现状,提出了要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中共晋绥分局和军区于11月作出决定,指出武工队是“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挤’敌人的战术单位,是‘挤’敌人的先锋”。山西忻县蒲阁寨,是敌人靠近根据地比较突出的一个据点。晋绥第六分区武工队进驻该地之后,一面发动方圆几十公里的群众搬到根据地,彻底孤立敌人;一面在一个主力连的配合下,开展地雷战和民兵联防战,打敌出扰,阻敌交通,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最终狼狈地滚出了蒲阁寨。
在日伪占领地区,大部队目标大,难以进入,武工队目标小,可以直插敌人“心脏”地带。1943年初,八路军总部提出武工队的工作目标就是“组织敌占区、游击区群众,变敌占区、游击区为隐蔽游击根据地、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武工队潜伏进入敌占区之后,或分或合、或东或西、或打或走、或民或兵,不断在敌人据点之间实施穿插、袭扰,有时候还潜入敌军营地活捉敌指挥官。
《南征北战》:
运动歼敌,势如破竹
连环画《南征北战》讲述了1947年初,我军华东部队某部一团一营,根据上级总体部署,在当地民兵、群众的有力支持下,分别在桃村、摩天岭、将军庙车站三次阻击敌人的战斗。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充分发挥运动战歼敌的巨大优势,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掀起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迫使其不得不从全面进攻转而对我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实施所谓重点进攻。
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我华东部队实施战略后撤,并采取运动战歼敌的策略,消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我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中,我军也坚持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坚持哪里便于打击敌人就去哪里,不惜暂时放弃部分城市。在作战过程中,集结数量规模大于敌人、整理战斗力强于敌人的部队,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给予其出乎意料的致命打击。
《军旗飘飘,决不后退》:
为了胜利,血战到底
连环画《军旗飘飘,决不后退》刻画了志愿军某部的一位英雄连长高成山,他奉命带领本连在938.2高地阻击敌人。在五天的激战中,该连先后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并主动发起了七次进攻,毙敌1800余人。在全连伤亡很大的情况下,高成山临危不惧,带领仅剩的5名战士顽强坚守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虽然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兵力兵器对比十分悬殊,但志愿军依然利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如14小时穿插72.5公里进行的三所里战斗,切断了美军第九军的退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118打、119看、120围着打转转”的横城反击战中,邓岳师长指挥志愿军第118师大胆迂回,配合友邻部队将美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就连美军指挥官李奇微都称志愿军是“天兵天将”。
《活捉六十三个鬼子》:
孤胆英雄,英勇无畏
《活捉六十三个鬼子》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刘光子的英雄事迹。在第五次战役中,刘光子所在团包围了英军中声名显赫的“双徽营”格罗斯特营。这支部队因在1810年侵略埃及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受到英皇赏赐,是英军中唯一佩戴两块帽徽的部队。
在我军打击下,“双徽营”四散溃逃,分散在方圆百里的雪马里地区,我军追击部队也分散开来搜剿敌人。刘光子当时带领两名新兵行动,当冲到一个小高地时突然发现在反斜面的草地里拥挤着一百多名英军士兵,刘光子迅速投出一枚自制“反坦克手雷”,把英军炸倒一片。借着爆炸浓烟,刘光子一面用机枪扫射,一面大喊佯装在指挥部队,这一举动不仅震慑了英军,还让他们难以判断我方兵力数量。
当有英军发现刘光子孤身一人时,妄图捡起地上的枪反击,刘光子马上将其击毙,吓得其他英军都不敢动弹。没过多久,两名新兵也赶来接应,把俘虏押到战俘营。
战前,志愿军187师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抓一个俘虏立一个功。”刘光子一下子抓了63名俘虏,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1954年,刘光子作为战斗英雄前往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斯大林问他是怎样自己一个人俘虏那么多俘虏的?刘光子只是腼腆的说了一句:当时反正是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