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习主席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革命文物是激发富国强军动力的重要载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有力佐证的革命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听党指挥、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时代语言和精神风貌,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和广大中国人民热爱祖国、捍卫和平、威武不屈、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和语境表达,是见证红色文化最直接最真实的证据,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习主席强调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就是激发生机的营养剂,也是催生力量的正能量。
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着与党和人民血肉相连、情感相系的精神优势,有着更加直观、形象、可信的教育功能,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富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革命文物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和现实传承。从这个层面来说,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文物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在实现富国强军的征途上,我们将面临许多“雪山”“草地”,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唯有利用好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升保护革命文物的高度自觉性
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载体,利用好革命文物的前提是要保护好它,没有保护、保存、保有,革命文化的利用和传承自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和传承革命文物面临较大的压力,拆除、损坏革命文物的事件不时上演。为此,只有抓好保护革命文物的宣传,增强全民保护革命文物的意识,提高保护革命文物的自觉性,才能把革命文物保护好。
增强保护革命文物的意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城市建设中,因经济利益牵引,违法损毁革命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革命文物因经费、人力和物力不足,遭废弃、无人看管;有的革命文物产权归属混乱,导致难以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的革命文物该认定未及时认定、该征集的未征集、该抢救的没有抢救,等等。革命文物作为文物的一种,受国家文物相关法规保护,应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革命文物的法规意识,自觉保护革命文物。同时,各级政府要树立保护革命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统筹好革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革命文物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政治资源,不可再生,甚至不可复制,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利用好也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制定革命文物保护规划。保护工作,规划先行。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就是科学制订保护和利用规划,不断增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全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文物部门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精心制订导向明确、点面结合、综合施策、利于实施的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要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立足于保、保用结合,围绕保护、利用、管理三个关键环节,统筹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统筹珍贵革命文物和一般革命文物,统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着力加强维修保护和展览展示,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教育效果,着力改善业务管理和环境面貌,不断增强保护革命文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全国重点和区域重点相结合,对革命文物大省倾斜,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完善革命文物管理体系。完善包括保护管理、资金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包括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物部门要对本辖区革命文物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掌握革命文物的保存状况、保护需求、项目组织、基础设施和管理使用情况,建立排查档案,梳理形成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专题数据库。对存在险情的革命文物,应视轻重缓急,制订保护修复计划。要依法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抢救和保护一批快要消失的革命文物,如红军石刻标语、战斗遗迹、红军烈士墓等。
开发利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紧密相关,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品价值比飞速增长。要将革命文物展示利用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培育以革命文物为支撑的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好革命文物的经济价值,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
发挥好革命文物教育服务作用。革命文物作为文物的一种,本身具有其必然的文化价值。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不难得出,当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文化或精神需求就会凸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拓展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策划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陈列展览精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活动、重要节庆活动,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举办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有吸引力、有品牌特色的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和流动展览,开展独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
开发好革命文物的经济价值。革命文物有着天然的潜在经济价值,开发好其经济价值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革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还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此,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扶贫攻坚、红色旅游、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注重包容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开发,促进文化消费,壮大新型业态。
利用科技手段唤醒革命文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利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设备,以及全息技术、全景技术、3D图形等技术,唤醒还原革命文物,让其“活”起来、传下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革命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及VR、AR体验产品,建立革命文物的网上博物馆、手机博物馆,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用智能手段让那些“沉睡”的革命博物馆苏醒,即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感知、分析、处理革命博物馆运行的各项关键数据信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三大能力,全面提升革命博物馆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