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及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都强调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问题,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由此可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习主席的一个鲜明观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军事文学创作要攀高峰,军旅作家必须牢记习主席教诲,把生活视作文学的生命,以神圣使命感做深入强军实践的先行者,以高度文化自觉做了解新时代军事生活的先觉者,以精品力作做讴歌强军伟业的先倡者,推动军事文学创作的更大繁荣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文学精品都是生活精华的展现。而深入发现和准确表达生活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在这方面,前辈军事作家那种用生命体验生活的精神为当代军旅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模本。当然,那一代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作家,其生活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他们用生命书写生活的经验永远值得后来者珍惜和汲取。应该肯定,当代广大军旅作家是紧跟时代发展和部队前进步伐的,深入军营和边境作战以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一线,反映主流生活,表现主体人物,体现核心价值,创作精品佳作,使军事文学成为读者喜爱的一道胜景。但也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在军旅作家队伍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种脱离生活的现象。有的作家感到过去那种深入生活的方法太笨、代价太高,了解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在网上一键搞定,用按键盘代替了走营盘;有的被社会上一些“名利场”“朋友圈”所惑,忙于各种“采风”“观光”“笔会”,作家成了“作秀”;还有的作家满足于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习惯于用昨天的“值班日志”解读今天的军营。这种浮于生活的表层化,必然是认识生活的表面化、反映生活的表象化,一些作家所热衷的微生活也只能是文学创作的式微,由此,因军旅作家对军营主流生活的背离,而带来的读者对军事文学作品的疏离,便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显然是与新时代军事文学的任务和军旅作家的责任所不符的,对此当代军旅作家应当自省。
可以说,一些军旅作家对军营生活的浅尝辄止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军事文学创作的瓶颈问题,这除受社会上一度存在的文坛浮华、作家浮躁的影响外,军营生活的紧张性、艰苦性、特殊性,以及它在和平背景下相对于地方生活的单一性、封闭性、保密性,也是军旅作家对深入生活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人的职业需要牺牲奉献,军事文学事业同样也需要献身精神。这就要求军旅作家不忘初心,把使命融入文学的生命,像战士冲向战场那样扑向军营的校场,如战士坚守阵地那般守望军事生活的高地,与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生活的源头活水滋养文学的灵魂和作家的灵感,在描绘官兵的梦想中实现文学的理想。
新时代展现新生活,新观察要有新视野。这就有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新画面”,老让思维“回车”;也不能习惯于理念的“格式化”,简单地把过去的老营盘与当今迷彩的新生态“同框”。这就需要学好新思想,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习近平强军思想是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南,也是打开现实军营生活宝库的钥匙。军旅作家尤其要掌握好这一思想武器,用理论的高度导引下潜生活的深度,以政治的远见引领体察生活的远识。要运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看待军队改革实践,分析当代强军实践,深入探寻军队的新格局新气象,准确把握军营的新特点新规律,用真理的光照发现生活的真谛,以思想的本源认清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隐于生活本体之内的,质地的鲜活性、深邃性决定了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使生活的面貌多姿多彩。因此,作家必须要放下架子,虚心向生活学习,向官兵求教。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制定,到军队全方位改革的实施;从正本清源、恢复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到革痼除疾、纯洁队伍和纯正部队的政治生态;从练兵备战的实战化,到武器装备更新的现代化,等等,实现了军队政治生态、组织形态、力量体系和作风形象的重塑,军事生活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军旅作家需要躬下身来、静下心来,走向生活的深处,探入官兵的内心,透过迷彩生活面纱看清战斗生活的本来面目,穿过生活本体肌理触摸主流生活的本质,在别有洞天中获取独特精神发现,放飞生活感知的艺术精灵。
生活是充满着矛盾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化体现在军事领域就流变为一种生活的转型,富有了军事特色。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交往全面扩大,安全利益也随之拓展,这就对军队提出了适应国家安全需求、提升安全防卫能力问题,我们在消除差距、走向适应的这个过程中,无疑需要破除羁绊、扫清障碍,砥砺前行。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而对照这一目的,一些官兵发出的“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的能力与战争要求相差很远”的反思,绝不是危言耸听,它真实揭示了由于长期受“四风”影响、部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要打破“太平思维”,纠治“和平积弊”,提高实战能力,也需要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特别是当前的军队改革,它是对我军政治生命力和军事战斗力的重塑再造,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破解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在整体释放巨大改革红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团体和个体的奶酪,一些部队和官兵甚至要做出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牺牲。军队也正是在这种突出重围中进行着华美转身。这些军事生活的发展变化,标志着军事生活质量的提升。对此,军旅作家需要在生活中去深刻发现、正确辨析、艺术反映,从而在根植新时代的战斗生活中使军事文学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强军文学创作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