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内蒙古呼和浩特警备区积极发挥军地协调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驻军和武警部队自身优势特点统筹扶贫攻坚——

当好精准扶贫的“牵头人”


■本报记者 方 帅 特约记者 戴楠楠 王忠辉

4月14日,乍暖还寒,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警备区,恰逢一场部队单位参与扶贫工作任务部署会在该警备区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仅有警备区领导,还包括全市30多家驻军和武警部队单位,以及来自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警备区组织的扶贫工作部署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单位参加?记者不禁疑惑起来。

“今年年底之前,我市还有1个国家级贫困县武川县、1个省级贫困县清水河县需要摘帽,时间紧、任务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地处北疆要塞,驻军部队多,也一直是扶贫攻坚的积极参与者。但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少单位都是自行与驻地政府机构对接,“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产生了扶贫措施不统一、扶贫效果不太好等问题,有人称部队扶贫是“撒胡椒面”。

如何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疾步前行?对此,呼和浩特警备区领导认为,部队参与扶贫只有热情还不够,关键要找对方法、走对路子,集中优势、形成合力。警备区作为军地协调的桥梁纽带,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协调军地、面向三军”的牵头作用,成为驻军和武警部队参与精准扶贫的“牵头人”。

为此,2018年初,呼和浩特警备区主动协调地方党委政府、驻军和武警部队,确定了今后部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由市农委和警备区牵头,将需要部队帮扶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拉单列表,由警备区根据各部队职能、优势和资源特点,征求部队意见后分解任务,各部队根据自身的任务特点选取适合的扶贫项目。

为了加深驻军和武警部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了解,警备区还专门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前往清水河县、武川县开展实地调研,切实掌握贫困户的贫困根源在哪里,帮扶村有哪些产业优势,部队在哪些方面能给予重点扶持等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在呼和浩特警备区政治工作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由清水河县和武川县扶贫办汇总上报的各乡镇详细的扶贫任务清单。在厚厚的一摞文件中,警备区对每一份文件都给出了详细的处理意见。例如,武川县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县扶贫办想请部队帮助可可以力更镇天力木兔村打7眼井。警备区立即协调驻军某给水工程团,了解部队能否出动兵力、什么时间能够完成打井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呼和浩特警备区已经实现对驻军部队“扶贫对象、项目扶持、资金使用、工作实效、措施到位和因村派人”6个方面精准掌握,一旦出现问题,警备区将积极协调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警备区政委孙炳文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各单位积极性,今后警备区将定期编发简报,刊发各单位有益经验做法,供其他单位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努力当好精准扶贫的“牵头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