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转干部的“娘家人”


■郭海洋 本报记者 熊华明

这几天,空军驻北京转业(复员)干部移交联络组负责人朱小荣办公室里,两部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犹如两部咨询“热线”,他常常需要左右开弓同时接电话,手机也会来“凑热闹”。在电话中,大到安置政策解读、安置方式选择、行业发展特点、选岗报岗技巧,小到离队报到流程、落户信息填报,他都不厌其烦一一解答。

朱小荣说,从事军转移交安置工作,既要有为转业干部不计得失、甘心付出的精神,又要有一切想着转业干部、一切为了转业干部的热心肠,让军转干部体会到组织的关怀,感受到部队的温暖,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部队的“出口处”得到有效落实。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朱小荣对转业干部的这份真情来自家庭的一次真实经历。2006年,刚从事联络员工作不久,他的妻子就面临转业,在移交安置过程中,看着妻子面对地方工作的茫然、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时心中那份煎熬,他暗下决心,尽己所能为转业干部排忧解难,当好他们的“娘家人”。

2016年,外区机务干部小张转业回京,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且不懂政策,面对远低于自己预期的区县事业编岗位,打定主意准备滞留。所在单位领导无奈之下找到朱小荣求助。朱小荣当即邀请情况相近的老军转一起向小张讲政策、谈利害、分析发展情况,并亲自与单位领导陪同小张上门推荐。用人单位领导得知情况非常重视,了解小张能力素质后当即决定从原计划安置的社保服务中心调整至党办工作。

今年是朱小荣进空军驻北京转业(复员)干部移交联络组工作的第13个年头。这些年来,他与同事携手移交转业(复员)干部1万余名,档案移交率100%,离队报到率95.8%,满意率达95%以上。可以说,每一名空军进京转业干部顺利移交的背后,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

档案移交过程中,转业干部安置地、家属随调身份和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认定等问题,牵扯到调配、任免、考核、招生等方方面面,是矛盾问题集中突出的环节。由于干部招生、考学政策总是随着时代的需求在变化,一些特殊政策下的干部身份往往受到质疑,因为时间跨度长,找到依据成了难题,尤其是一些原始文件材料。面对这些困难,用朱小荣的话说,要像“钉钉子”一样,切实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

2017年,一名自主择业干部因家庭矛盾,进京安置受到家属多次无理阻挠。移交组在前期协调过程中,多次受到其家属的电话骚扰和言语攻击,不仅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还严重影响了移交安置工作进度。面对落户受阻和家庭矛盾的双重压力,这名干部曾一度意志消沉。“只要是符合政策规定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要解决好。”朱小荣下定决心后,商请相关部门及其家属现场调解矛盾,讲清政策规定,明确责任义务,最终达成了谅解,维护了这名干部的正当权益,最终进京安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