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以来,以23国“永久结构性合作”协议为标志,欧盟防务一体化开始重新提速。但近期各种迹象表明,欧盟内部在防务合作的重心与力度上分歧明显,协议的后续推进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欧盟内部就防务合作形成了多个“小俱乐部”:法德两国扮演着欧盟防务一体化的旗手,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西南欧国家紧随其后;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态度相对积极,将其视为修复与法德关系的重要一步(三国反对法德的难民政策)。但它们仍然担心欧盟自主防务政策可能会与北约造成功能重叠,同时也担忧欧洲军工市场被法德两国防务工业所垄断。而最后一刻才宣布加入“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则对欧盟防务合作的发展方向表现出深深的疑虑。
地缘政治是造成这种分化的首要原因。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危机把欧盟国家的注意力引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在法国及其西南欧伙伴看来,欧盟面临的最迫切、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南部的中东和北非。而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眼中,俄罗斯无疑才是最危险的敌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三国,既没有直面北方战乱,也因为稳健的移民政策而保持了国内的相对稳定。三个阵营对威胁的界定完全不同,对如何应对威胁当然也难以达成长期妥协。
如何看待大西洋关系和北约的前景,是更为重要的分歧。法德两国对特朗普政府战略不确定性的加剧深感忧虑,认为欧盟需要未雨绸缪,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和危机管控能力,发展在北约框架外的军事行动能力。两国也希望增强欧盟防务自主性,限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三国”进入欧洲军备市场。而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等北约“积极参与者”,则迫切希望美国在北约东翼和俄罗斯周边加大“威慑性军事存在”和反导部署。为了在美国面前显示积极性,东欧五国近年来连续派出作战部队、军事训练团等,参与美国和北约在中东和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东欧五国更希望推动北约改革,增强集体安全的效能和行动力,而非在北约之外搞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作为“双引擎”的法德两国,虽然在主要问题上立场相似,但在防务合作的具体方式和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德国的动机主要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更希望以防务合作来促进政治合作,修复和巩固因为英国脱欧而损害的欧洲团结。同时与北约适当拉开距离,对冲美国可能的孤立主义。而马克龙和法国精英的主张则更为激进:他们提出了“欧洲干预倡议”的框架,力主建立一支真正的装备和文化统一的欧洲联合部队。此外,与德国热心主持和参加“永久结构性合作”下的联合研发项目不同,法国国防工业对参与联合项目并不积极。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即成员国推动联合项目的实际执行力。目前,“永久结构性合作”下第一批17个联合项目已在进行中。联合项目由一个或多个成员国主导,若干成员国参与。在各成员国中,财政状况不佳的南欧国家居然最为积极。意大利主导5个,参与8个,排名第一;西班牙主导2个,参与8个,排名第二;希腊主导2个,参与7个,排名第三。相比之下,德国主导了其中4个项目,参与2个;法国则仅仅主导1个,参与1个。这种“头重脚轻”的格局后续如何发展,只能等待时间检验了。
(作者单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