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洛-马、波音、通用原子能三家公司分别提出了参加美国海军MQ-25A“黄貂鱼”舰载无人加油机项目竞标的方案。从三个方案的技术难度上来看,洛-马公司提出的方案采用无尾飞翼构型,最为复杂;其余两家公司采用的是有机身、机翼和V型尾翼的常规布局。
“黄貂鱼”是美国海军非常重视的一个项目,该型无人机如果按计划在2023年服役,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实际列装的,采用弹射起飞阻拦着舰设计的舰载大型无人机。
洛-马公司的负责人谈起“黄貂鱼”时表示:“不保证隐身”。而且这3款原型机都没有采用诸如锯齿形舱门这类隐身细节设计,为何美国舰载无人机不要求隐身了?
这就要从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项目的起源说起了。
虽然从21世纪开始,美空军就已广泛将无人机投入实战当中,但无人机却一直没有进入美国海军服役。这是因为在航母上使用无人机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航母飞机出动率有限,要求舰载机性能要求比陆基飞机高,才能达到较高作战效率。所以,那时空军的无人机,是入不了海军“法眼”的。
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他们早期计划研制能携带数吨炸弹、作战半径超过2000千米、具备隐身性能,同时还要安装高性能雷达的无人机,代号为UCLASS。
根据这一要求,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X-47系列无人机,受到海军青睐。但美国海军后来发现,自己用于这一项目的经费不够。
UCLASS项目在2016年告终。此时,参加竞标的公司已在无人机舰上自主起降,舰上作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美海军也认为这些先期投资弃之可惜。于是,就有了“废物利用”的“黄貂鱼”项目。然而诺-格公司发现,美军的投资大幅度缩水,采用大推力发动机的X-47B无人机如果按照“黄貂鱼”项目中规定的成本出售,会产生巨额的亏损,因此最终决定退出。剩下波音、洛-马和通用三家,用小推力发动机,机体尺寸也较小的原型机,继续竞标。
尽管“黄貂鱼”无人机实质上仅是一个“废物利用”项目,但如果仅计算“黄貂鱼”无人机的成本和它提高舰载战斗机作战半径性能的话,那么这种飞机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它表明,一种廉价的,可以承担辅助任务的航母舰载无人机,将可能成为未来航母上有人驾驶舰载机的“好帮手”。
另外,由于现代海战形态的变化,各国都希望获得一种装备先进雷达探测系统,自身具有较高隐身性能,能够长时间生存的侦察平台。2017年美国海军“舰队问题28”演习中,就出现了用“伯克”级驱逐舰担任侦察平台,引导航母战斗机在极限航程发起攻击的试验,当然,用战舰执行这个任务,远没有用无人机来得廉价和安全。
换句话来说,当初UCLASS项目中,美国最重视的侦察任务需求仍在,而且是否有执行这个任务的能力,很可能决定未来海战的胜负。
那么,未来在“黄貂鱼”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隐身对海侦察无人机实际上就很有可能。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进行这一步工作,取决于美军何时有足够经费,同时也要看“黄貂鱼”实际服役使用是否能让海军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