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笑里藏刀”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为:“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意指表面上做的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其麻痹大意,丧失警惕;暗地里,则另有图谋。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引起敌人的意外变故,借机而动。这就是外表上柔和,而骨子里却刚强的谋略。
古代战例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决定先发制人讨伐吴国。吴王夫差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力退守于会稽,吴军追而围之,结果越国战败,勾践被俘。
吴王为了羞辱勾践,派他看墓喂马,越王则笑脸相迎,忠心顺从。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勾践尽心伺候,认为他非常忠心,最后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因恐安逸消磨志气,勾践每逢吃饭时,先尝苦胆。在十年里,勾践亲自参加耕种,鼓励生产,奖励生育。同时整顿内政、训练兵马,虚心听取意见,救济百姓。在举国努力下,越国国力日渐强盛。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抓住吴王犯下战略错误之机,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战败,夫差被逼自杀,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现代战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抢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并企图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然而,鉴于国内外形势,以及军事部署时间等因素制约,经过密谋策划,蒋介石决定在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的同时,玩弄“和平谈判”的手段,并于当年8月14日~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国民党反动派玩弄的这套“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洞若观火。但为了向全国、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决心和诚意,特别是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主席决定冒极大风险应邀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来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抵达重庆,向全国和全世界表明了我党的和平诚意,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谈判中,国民党一方面假惺惺地表示对毛泽东的“欢迎”和对和谈的“诚意”,另一方面暗中调兵遣将,对解放区发起一系列军事摩擦和突然袭击。蒋介石在谈判时满面堆笑,东拉西扯,言不及义,事前对谈判无准备,连一个方案也拿不出来,只是派了几个代表来敷衍应付。而我党在谈判中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我党又先后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但均遭国民党无理拒绝。
最终,在我方代表的努力下,经过43天谈判,终于签订了一个《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而就在半年后,蒋介石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彻底暴露了他“笑里藏刀”的真面目。
计谋分析
“笑里藏刀”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诗作《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本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偏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原意是指表面和气、内心阴险狡猾的两面派。《孙子兵法·行军》篇说:“使者谦卑而加紧备战,攻击在即;……使者无约定而请和,别有企图”。也就是说,在军事上用友好的态度和伪装的手段来麻痹、接近敌人,使其放松警戒后,一举予以消灭的策略。常以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来迷惑、麻痹对方。在政治斗争和战争实践中,“笑里藏刀”常常运用在一方力量相对强大,另一方力量相对较弱,敌对双方的矛盾尚未明朗之时。根据古今战例,若要运用好、防范并破解“笑里藏刀”之计,需要具备以下三点:
一是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所谓洞察力,是指人们能够透过表象看清楚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政治和军事斗争领域,由于敌对双方互相保密、互相隐藏、互相欺骗,以达到信息不对称并保持本方信息优势的目的,这使得局势往往错综复杂,事物本质往往隐藏至深。而此时,如果能够看清局势发展,看清战场形式,识破对方迷惑,这无论对于运用“笑里藏刀”还是防范“笑里藏刀”,都至关重要。
正如上述战例中所讲,在面对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反动集团企图发动内战,破坏和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严峻形势下,党和毛泽东主席不仅一眼识破蒋介石反动集团的阴谋,而且看清了中国革命和世界局势的发展潮流,坚定斗争,不为所动。而吴王夫差不仅没有看清当时的局势,反而还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放过了勾践,犯了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亡国。
二是要具备过人的胆识和定力。无论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还是在残酷无情的战争环境下,一旦运用了“笑里藏刀”之计,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必须要能将“笑”坚持到底,因为“笑里藏刀”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起作用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笑”来营造可以用“刀”的前提条件,并在关键时刻“拔刀亮剑”,才能起到效果。然而,在营造条件的时期内,往往会经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矛盾,甚至是折磨与考验。这就要求运用该计之人,必须能够在营造条件期间,始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毫不退缩,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定力。
越王勾践面对吴国的威胁,卧薪尝胆,埋头苦干,踏实发展,励精图治,在抓住吴王夫差犯错误的战略机遇时,把握机会,一举称霸。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笑里藏刀”,冒着极大的风险凛然赴渝,来了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戳穿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三是要能掌握好“笑里藏刀”的分寸。“笑里藏刀”关键在于“刚中柔外”,即处理好“柔”与“刚”的辩证关系,用权变的思想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笑里藏刀”的“笑”具体体现为“柔”,即能够以“柔”示人、以“柔”交人、以“柔”服人,用“柔”的方式使敌人“信而安之”,这就必须要掌握好“度”,不然就会引起敌方的警觉,从而被识破。勾践对待夫差的“笑”就使其“信而安之”,竟然使得夫差“放虎归山”;另一方面,“笑里藏刀”的“刀”具体体现为“刚”,是“柔”的强力支撑,既可以表现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口规模等硬实力,也可以表现为政治影响力、信仰号召力、文化感召力。如果没有“刚”的存在,那么“柔”就只是软弱,毫无意义可言。“笑”的目的是为了“藏刀”,“外柔”的目标是为了“刚中”。“刀”一旦出鞘,就要迅速果断,使敌人不及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