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这里因为一种精神春风常在


■向 勇 闫 石 纪 旭

“春满连”官兵正在进行宣誓活动。安  阳摄
上:《解放军报》在1961、2000年对郑春满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报道。
下:“春满小学”根据郑春满烈士的英雄事迹编写了德育教材《春满古城》。

1961年,郑春满因救落水女孩光荣牺牲,原沈阳军区授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

雷锋于1961年5月2日在日记中写道:“郑春满同志这种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我要向他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时间的跨越,是“春满精神”的历久弥新。因为一个人,一支连队春花满园;因为一种精神,一座古城春风常在。

在郑春满生前部队,一茬又一茬官兵争当英雄的传人,“奉献为民,矢志打赢”是“春满官兵”不变的追求;在他牺牲的城市,热爱英雄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为,尊崇英雄更是这里的风尚。

——编  者

3月初,第78集团军某旅“春满连”官兵代表辗转千余公里来到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带着贫困助学金和崭新文具,看望“春满小学”的学生。校辅导员蒋勇说,真没有想到,部队去年移防了,官兵却没改这“春天里的约定”,仍然来看望资助学生,真是令人感动。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温暖约定,源于连队的老排长郑春满。

英雄离去,留下满城春色

在古城城子坦,碧流河穿城而过,最终汇入黄海。涨潮时,这里流动的是海水,退潮时就是河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水流充沛,水势凶猛。1961年4月16日上午,时任排长的郑春满和战士隋信途经碧流河边。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呼救声:“快救命啊,有人掉河里啦!”

郑春满和隋信循声赶到。郑春满见势不好,连棉衣棉裤都没来得及脱,就纵身跳进河里,奋力向落水的两个女孩游去。由于水流湍急,他几经周折才将漩涡中的一个女孩推到浅水处。因水性不好,只能等待在浅水处的隋信连忙拽住这个女孩。郑春满又转身向另一个女孩游去,被河水浸透的棉衣变得异常沉重,动作也开始变得迟缓,当他拼尽气力将另一个女孩拉出漩涡拖到浅水处后,自己却被一个浪头打进了漩涡。

湍急的河面上,只剩下一顶军帽,鲜亮的“八一”军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地群众和部队战士闻讯赶来,经过4个多小时的搜寻,找到他时,他的生命已永远定格在了29岁。

英雄虽然离去,但却留下满城春色。两名被救女孩叫宋金凤、宋丽芳,为了缅怀英雄,她们分别改名为宋纪春、宋纪满。当地政府把她们居住的街道更名为“春满街”,她们就读的小学也被命名为“春满小学”,开国将军李少元还亲笔为郑春满题词。

1961年8月1日,当时的中共新金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在城子坦吊桥河畔,立起一座汉白玉石碑,碑上镌刻:“郑春满烈士永垂不朽”,并为他修建烈士陵园。郑春满的原籍辽宁省桓仁县也把他的英雄事迹写入县志。

英魂忠骨,万世流芳。蒋勇老师介绍,全校师生始终没有忘记英雄——每年清明节,学校师生代表都到烈士墓前扫墓;每年4月16日烈士牺牲的日子,学校都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当年被救下的两姐妹如今已白发苍苍,每年连队官兵都会去看望她们,今年,副连长熊永超和连队官兵代表再次走进了宋纪春老人的家里。在一台老式座钟的上面,摆放着郑春满烈士的黑白照片。

宋纪春的女儿张丽说:“我们是听着郑春满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年轻时,张丽本打算参军入伍,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成行,但她却把郑春满这个名字深深刻在心里。在工厂,她争当先进、乐于助人。“做个好人、干好工作,把‘春满精神’传下去,就是对烈士最好的祭奠。”张丽对笔者说。

逝者如斯,浩气长存。碧流河水静静地流淌,河上新建的吊桥被命名为“春满桥”。57年过去了,在古城人民心中,还清晰地留存着郑春满烈士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暖。当地居民自发创作的山东快书《人民战士郑春满》、诗歌《郑春满之歌》一直流传至今。

英雄不死,立起精神坐标

行走在城子坦街头,当笔者提起郑春满,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那是个好小伙”,青年一代则流露出敬佩的神情:“那可是我们从小学习的英雄。”

一位英雄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不仅能温暖人心,更能激励各行各业的人奋勇拼搏。

2002年9月,城子坦公安分局的姜春胜、姜伟、曾祥君三位民警,面对持枪歹徒,无所畏惧。姜伟在捉拿嫌犯时遭枪击,身负重伤,姜春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歹徒奋勇搏斗,最终将嫌犯制伏,并缴获手枪一支。当年,公安部授予姜伟、姜春胜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现任普兰店市沙包镇派出所所长的姜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我们在城子坦分局的时候,经常学习郑春满烈士的光荣事迹,‘春满精神’涵养了一种血性胆气,润物细无声,这种精神对我们民警来说也是受益无穷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英雄倒下的地方,定会燃起熊熊火炬。

“‘春满精神’激励自强,勤奋守纪拼搏向上……”在“春满小学”,这首《城子坦少年之歌》被定为校歌,是学生入学学的第一首歌。学校还根据郑春满烈士的英雄事迹编写了德育教材《春满古城》。校领导说:“新生代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更为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冲击着学生们的思想阵地。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热爱英雄要从娃娃抓起。”

“春满小学”还专设了一座郑春满烈士纪念室,这座纪念室的变迁值得人们思考。

1996年4月,为纪念郑春满烈士,弘扬“春满精神”,学校采取师生捐一点、上级拨一点、能人帮一点的方式,修建了最初的纪念室。2002年、2011年,学校和当地政府先后两次进行投资,使之面貌一新。纪念室由简到精,折射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1988年,该室被普兰店市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又被大连市确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点”,如今,参观纪念室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东北明珠,大连的GDP在飞速增长,对英雄的尊崇之情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驻地政府始终把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优待安置政策,着力解决官兵实际困难。帮助部队随军子女办理入学入托,妥善安置转业干部,经常组织文艺团体到军营慰问演出。同时,把拥军优属的宣传、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规划,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拥军氛围。

一位作家曾说,社会是建筑在英雄崇拜这个基础上的。万物复苏始于春,一位英雄带给一座古城的春天,也是这座城市进步发展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尊崇英雄是华夏儿女的内心回响,更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英雄传人,个个争当英雄

郑春满出生于旧社会,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是在党的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的。

在郑春满牺牲50年后,就在他曾经战斗过的连队,又来了一名孤儿,名叫张广奇。

连队得知他的情况后,不仅用“春满基金”帮助他还清母亲治病时的欠款,更在训练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渐渐地,张广奇从悲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发愤图强,用优秀的训练成绩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回报连队的真情关爱,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集团军“十大先锋人物”、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如今,张广奇已经是一名军官了,当上了排长,他说他会再接再厉,一定不会让老排长郑春满失望。

英雄虽然远去,但英雄的后人依然争当英雄。

走进连史馆,郑春满烈士的铜像熠熠闪光。连史馆解说员介绍,每当新兵下连、战士入党、老兵退伍等重要时刻,连队就会在老排长的铜像前组织宣誓活动。每次晚点名,当听到“郑春满”时,全连官兵集体答到;官兵自发捐款成立“春满基金”扶贫帮困,并定期到“春满小学”和敬老院慰问……

“奉献为民,矢志打赢”是一代代“春满官兵”不变的追求。翻开连史,一连串军爱民的事迹闪耀夺目。

——1976年秋,参加大石桥淤泥河会战,在半个多月的艰辛劳动中,官兵让百姓睡住房,自己睡屋檐底下,先保障百姓温饱,再考虑自身冷暖。连队返营那天,当地群众热情慰问施工官兵。

——1980年7月下旬,盖县杨运公社暴发山洪,良田被淹,村庄被毁,该连官兵在决口地段与洪水搏斗,连续奋战5昼夜。

——1985年7月中旬,营口县遭遇洪水袭击,该连官兵挺进最危险地段,堵住两个决口河段,抢运大米10万余斤。

英雄没有远行,牺牲亦是永生。

在“春满精神”的激励下,该连官兵个个争当英雄。近年来,连队数次改革整编、接换新装备。全连官兵连续奋战,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训法战法,在集团军考核中取得了全优的成绩,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被上级评为实兵演习“刀尖子”连队,并在建制连比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先后被原沈阳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先进连队”称号,被集团军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学雷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三等功20次,先后涌现出“学雷锋标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90余人。

制图:孙宝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