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过去的两年多,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波澜壮阔,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当前,军队要打赢改革这场硬仗,同样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当靠山:移防千里、科技攻关、练兵备战……身处大变革时代的军人更需要后方的有力支持。
习主席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军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军地双方要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始终根深叶茂”。在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时代课题。来京参加两会的4位地方代表向记者畅谈了他们的实践和思考。——编 者
拥军支训紧盯未来战场
——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许继伟
■王永明 本报记者 周海良
“部队改革强军,指向是‘能打仗打胜仗’,地方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许继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滁州是红色老区,战争年代支前脚步就紧跟打仗铁流。进入新时代,正瞄着未来战场探索拥军支前的新模式。”
许继伟代表介绍,近年来,随着部队实战化演训力度的加大,赴滁州境内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参训参演官兵增加。为更好地完成训练保障任务,该市专门成立了支训办,将“部队练精兵、地方练支前”作为拥军要点,纳入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地方年度目标绩效和主要领导述职内容、统一考核,纳入干部培训和全民教育、统一组织,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统一实施,纳入军地互办实事、统一安排。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许继伟代表认为,“这是地方政府的光荣职责。”许继伟代表告诉记者,去年7月,某部移防滁州,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走访慰问,现场办公,解决水电气、通信等60多项具体问题。近年来,该市已投资建成国防动员基地、专用训练场和弹药库等10多项国防和军事工程;谋划编制国防交通项目41个,优先推进三界训练基地铁路军事专线项目建设;发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优势,为部队装备维修、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
“市场连着战场,后方连着前方,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许继伟代表说,为让官兵后顾无忧,滁州出台一系列拥军支训文件,从制度层面解决“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全市基层成立“双拥工作站”79家、“拥军服务队”225支,单位拥军、系统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团体拥军遍地开花,汇聚强军兴军的蓬勃力量。
支持的领域更宽力度更大工作更实
——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董卫民
■欧伟威 段元海 本报记者 何武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一个‘更’字,体现了国家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决心态度,也是我们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市长董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感受说,“何为‘更’?我理解就是领域更宽、力度更大、工作更实。”
董卫民代表告诉记者,黄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十二军、红八军、红三军都诞生于此,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黄石留下了革命足迹。党管武装氛围浓厚,人民群众和子弟兵建立了浓厚的鱼水情。近年来,黄石各级地方政府对部队建设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特事特办、办就办好”已成为黄石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种常态。
“去年,有个部队单位换防到黄石,一些配套的生活设施比如天然气、马路天桥因城市改造遇到了困难。了解到情况后,市领导立即带领城建、燃气公司等部门到部队现场办公,定下了铺设天然气和建桥方案,按程序审批后年内就开始施工。”董卫民代表说。
董卫民代表介绍,这次军队改革,国防动员体制、军队保障模式、复转军人安置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对此,黄石军地领导早有预判。比如在退役军人安置方面,组织编办、人社部门进行了调研筹划,制定了军改期间安置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如期完成了安置任务。在现役军官转改文职人员方面,他们优先为转改人员办理落户、随调、随迁等手续。
“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地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支持部队改革,也绝不是一时一域的事。”董卫民代表说,“随着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可能还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解决。为此,我们必须把站位抬高,把眼界放宽,切实从党和国家大局来考量国防建设,着眼地区实际,努力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触角向各领域延伸拓展。”
明确政府部门的国防职责
——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秦春成
■杨小应 本报记者 冯 强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是军方的‘军务’,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要务’。全力支持这项宏图伟业,政府部门不仅需要拿出高度的政治觉悟、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秦春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在秦春成代表看来,明确政府部门的国防职责是题中应有之义。秦春成代表介绍,近年来,桂林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士兵优待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各部门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中的职责,集党政军民之智,聚各行各业之力,形成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风尚。从转业干部安置到军嫂就业军娃入学、从扶持复退军人创业到营造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事事有人管,件件抓落实,让官兵感到了安心暖心。
建设一流军队,兵员素质是基础。秦春成代表告诉记者,桂林市在这个关节点上下功夫,明确征兵工作是政府行为和法定责任,梳理各级各部门在服务征兵中的责任,并将之纳入政府绩效考评,职责明路数清。去年,该市各县(区)长给本籍大学毕业生写信,鼓励他们从军报国,乡镇主要领导进村入户开展征兵宣传……有效激发了青年参军热情,新兵中大学生比例达66.6%。
“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从国家计,从安全计,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倾心关爱。”秦春成代表说,下一步桂林市还要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让军人有更多获得感。他们将继续坚持落实“五统一”的领导机制:把双拥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双文明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统一领导;把支持部队、支持国防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计划;把双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核算;把搞好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统一组织;把双拥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统一实施。
找准国防动员末端落实抓手
——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喜清江
■薛昌固 本报记者 路波波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军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军地双方要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这既是对部队提出的要求,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市长喜清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阅读刊有习主席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新闻的报纸。他将大标题“扎扎实实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反复读了两遍,他说:“这是‘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新的时代内涵。”
喜清江代表向记者介绍,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三军主力在吴忠市同心县会聚,流传下来“三军同心、军民同心、回汉同心”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吴忠市的经济增速大步迈进,稳定在7%以上,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建设也紧跟经济建设的步伐,展开了弯道超车。全市传承红色基因血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聚各方之力,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主动作为抓国防动员建设。地方在发展规划、路网连通、智慧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国防需求、人防需求,建成了5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经济动员中心。“吴忠虽然是人口小市,但却是驻军大市。辖区内的驻军部队可不少,并且有着西北最大的军事训练基地。”喜清江代表告诉记者,近3年来,他们先后组织公安、路政等部门,圆满完成50余批次过境演习部队和5支换防部队相关保障任务,着重培养民兵支援和保障军兵种部队的“战时应战”能力,使民兵应急分队遂行应急应战任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部队练打赢,地方抓保障已经成为军民共识。
“支持改革强军,我们责无旁贷。”展望2018,喜清江代表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今年是改革强军全面落地、按照新的体制编制运行的崭新一年,我们一定会找准国防动员末端落实抓手,推动国防动员等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