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曝光了我国海军936“海洋山”号登陆舰上的一张照片,军迷们纷纷猜测舰上的新设备是电磁轨道炮,并称这预示着我国电磁炮研制迈开了从实验室走向装备实用化的重要一步。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年底,美国战略能力办公室发言人表示,“目前美国的电磁炮不符合现有发展技术能力,因此会把着眼点放到传统火炮上”,宣称计划在2019年停止拨款,终止电磁炮的研发项目。
美国为什么会停止这种电磁轨道炮发展?这要从美国电磁轨道炮发展说起。
早在195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国家实验室就率先进行了等离子体电枢的轨道发射试验。1977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将质量为3克的聚碳酸酯弹丸在5米长上的轨道上加速到5.9千米/秒,验证了电磁轨道发射的可行性,从此开启了电磁炮全面研究的大门。
1978年,美国国防部先后成立了电磁炮发展研究顾问委员会和技术工作小组,此后“星球大战”全球战略主动防御委员会更是提出了天基电磁炮的研究计划,尝试使用电磁炮来拦截助推阶段的战略导弹。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相继解决了中大口径电磁轨道炮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进入了工程应用研究阶段。2001年11月,美国海军对舰载电磁炮发展进行了规划:其中要求第二阶段,即在2005~2011年,研制炮口动能为32兆焦的样机,初速大于2500米/秒;第三步,开展炮口动能为64兆焦的电磁炮型号样机研制,为在2020~2025年装备电磁炮铺平道路。
2010年12月10日,美国海军的第一门轨道炮成功进行了试射,将10.4千克的弹丸以2500米/秒的初速度射出炮口,射弹的动能达到了32兆焦。此后,开发商继续为美国海军开发包括复合炮管发射技术在内的高级轨道炮技术。
2012年1月,第一门32兆焦单发工程样炮面世并试射,随后开始研制自动装填和热管理系统,使火炮能够实现多次发射。2014年3月,一门新研制的25.4毫米小口径电磁轨道炮实现了每分钟多次试射,向实用化又迈进了一步。2017年1月,美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参观了测试中的首门电磁轨道炮原型。
然而,就在美军轰轰烈烈的电磁炮研制过程中,却一直埋藏着隐患。一方面,由于电磁炮耗电量太大,而能量储存小型化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即便是目前能够产生多达78兆瓦电力的“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上也无法搭载。
另一方面,美军在电磁轨道炮研制过程中,为其配置了一种密度超大、空气阻力很低的钨弹,被称为超高速射弹。美国人发现,这种密度超大的弹药虽是为电磁炮开发的,但它也能在常规火炮上使用,这让五角大楼产生了一个用更低成本实现目标的念头,即用普通舰炮发射这种超高速射弹,虽然弹丸的速度会降低点,但也远高于普通炮弹,更关键的是,速度降下来后反而能将制导元件加装进炮弹,使其成为制导炮弹了。要知道在过去,由于电磁炮的弹丸速度太高,没有电子元器件能够经受得住,所以也使电磁炮的精度始终无法得到提高。
2018年以来,多家美国媒体都报道了电磁轨道炮项目受到了议员和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考虑到美军预算压力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国防部战略重点的转移,可能使电磁轨道炮永远也不可能装上美国军舰了。
不过,据悉美国海军仍在推进陆上电磁炮的试验。并计划要在2025年在整个舰队部署电磁轨道炮。但由于美国在近20年来有太多新技术、新科技被下马,电磁轨道炮项目到底能坚持多久,只有拭目以待了!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的电磁炮仍在埋头苦干,默默前进,或许将从一个跟跑者转身成为领跑者!
通用原子公司研发的32兆焦电磁炮。上图为该电磁炮进行发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