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现象是由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提出的一个概念,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体形笨重、反应迟缓,人们常常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狂奔而来,往往会让人们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最初事故原因被界定为操作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黑天鹅”事件。但是,当事故调查结果逐渐浮出水面后,才发现这是一次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实际上,早在1984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就在内部被指出过,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改进,最终酿成大祸,造成9万多人受伤和死亡,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
为什么人们预见到了危险性,还会上演“灰犀牛”呢?米歇尔·渥克总结得出,人们面对“灰犀牛”时经常会有错误反应:首先是否认,不愿意去接受;接着是混日子,得过且过,推给未来;最后开始反应,尝试去回应,但为时已晚,大祸临头。若要杜绝“灰犀牛”事件,渥克提出了应对策略: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并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同时,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不动。最后,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灰犀牛”事件的危险性不在于它的出现不带征兆,而是在其征兆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视而不见”,并采取拖延、得过且过等“鸵鸟战术”作为应对。如此,灰犀牛最终发动凶猛进攻,导致出现严重后果。过去的那些教训警示着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多么的重要。
“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常常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军事训练场也不例外。少数人对训练中出现的事故苗头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最终酿成事故。从部队通报的训练事故来看,一些就是因为没有把事故苗头扼杀在“摇篮”而造成的。少数单位对训练短板采取拖延策略,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补上,而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仗可打,即使打起来,也不一定轮到自己的部队上;即使上也不一定轮到自己这一任,把短板留给下一任,以不打仗的心态应付军事训练,导致练为看、演为看,军事训练硝烟味淡,一旦战争来临就会原形毕露吃败仗。还有的单位存在“二八现象”,不少人整天忙于事务、文牍,对战争制胜机理研究不深不透,说不清也道不明等等。长此以往,就会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消磨当代革命军人的灵魂、本事、血性和品格,让官兵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备战,在温柔舒适的环境中逐渐丧失斗志,导致在未来战场上不战自败、未战先败。
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实践,实战化训练水平直接决定着战斗力生成的质量效果。避免未来战场上的“灰犀牛”,就要对照战斗力标准,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全力解决实战化训练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研究战略战役、研究战术战法,坚持仗怎么打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真正把战斗队思想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