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军人要有血性,民兵同样也需要有血性。血性的内在靠信念支撑,外在则靠培育养成。要培育好民兵的血性,就必须让血性培育从课堂走进实践,渗透到训练过程中,融化到日常生活点滴里,在行为引导中不断地培养和塑造民兵的血性。
要加强日常养成,在严格规范中孕育血性。血性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有关键时刻的瞬间升华,又要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前虽然民兵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压减,传统意义上的“抽屉兵”“纸上兵”“墙上兵”已不复存在,退伍军人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但在民兵队伍当中,仍然有很多是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普通群众。要培养他们的血性,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借鉴部队已经成型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从严格、正规的日常管理入手,把培育血性寓于严格的日常养成中,在每一次集合站队中强化养成,在每一次站岗执勤中强化敌情观……
要构建荣誉体系,在价值感召中培养血性。无数中国军人“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留下了一曲曲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民兵队伍当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战争时期,面对外敌的入侵,无数的民兵参与到了战斗中,较好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新时期也有新疆乌苏的杨金波、湖北兴山的刘明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因此,在民兵队伍中也要构建起荣誉体系,在训练一线挖掘身边能彰显血性的新典型、新事迹,推动先进民兵的事迹进板报、进橱窗、进灯箱、进史馆,不断强化民兵的使命感、荣誉感和价值感。
要强化岗位磨砺,在训练考评中迸发血性。“血性”与“血”相连,它是从生命本源里迸发出的激情,是最纯正的红色基因,是无畏的战斗作风,是最勇敢的革命气节。随着强军兴军的阔步前进,民兵队伍在保障、维稳、救灾方面的应急性和重要性明显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民兵要从实从严,练技能强素质。发挥训练在强血性中的基础地位,在对抗比拼中的潜在效能,在训练考评中的积极作用,培育过硬顽强的作风,实现练技能与练思想、练智能、练体能、练勇敢、练心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