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沂蒙山区孟良崮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墓碑静立。这里长眠着战争年代在沂蒙山牺牲的2865名英烈。谈起孟良崮烈士陵园,很多人能讲出陵园里的不少纪念物件,却鲜有人知道这个陵园的两个编外人员——墓群守护人陈守军和他的父亲陈立友。现年50岁的陈守军家住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与父亲陈立友接力守护这片陵园已有62载。
“父亲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后就到陵园做看护工作了。”陈守军说,1956年,带着二等甲级伤残复员还乡的父亲陈立友不想赋闲在家,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要到孟良崮烈士陵园当守墓人。当时,孟良崮烈士陵园组建不久,硬件设施不齐全,陈立友就在陵园里搭建了个窝棚,拄着双拐挪动在一座座坟茔之间,整理墓冢,养护草木。直到1982年,上级决定再招两个新人共同管护陵园。陈立友又向组织递交了第二份申请,希望他的儿子陈守军能来。
“俺读书不多。那时只知道孟良崮打过仗,可不知道里面的事。”陈守军当时15岁,正值青春年少,人长得精神,头脑也活络,但他刚开始不愿意去干这份只影伴孤灯的苦差事,更何况还和父亲一样都是编外人员。后来,在家人的劝导下,考虑到去陵园能照顾父亲,陈守军也就试着干了起来。上班头些天,陈守军一边跟着父亲擦墓碑,一边听父亲讲过去的故事。时间长了,陈守军被感动了。
“听了父亲讲的那些故事,压得心里难受。俺就慢慢地下了决心,也要当好一名孟良崮烈士陵园的守墓人。”陈守军说,让他最难忘的就是一个叫陈若克的烈士。“陈若克,广东顺德人,牺牲时才22岁,怀里抱着才出生10天却已被饿死的女儿。她临死前说:‘孩子,你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喝一口妈妈的奶,现在就要和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你就喝一口妈妈的血吧。’”
“孩子,再大的付出也比不上烈士们的贡献,看护好他们是咱活着的人应该做的。”自2011年6月10日父亲陈立友去世后,陈守军就带着父亲的遗愿继续义务看护陵园。墓碑上有灰尘了,他找来抹布慢慢地擦去,墓区的杂草长多了,他用镰刀一棵棵地割去,陵园的柏树发岔了,他找来梯子爬上去修剪……
孟良崮烈士陵园总共埋了2865名烈士,但只有103块墓碑上有名字。2017年,恰逢孟良崮战役胜利70周年,陵园来了不少“认亲”的人。他们有的拿着烈士证,有的带着烈士生前的遗物,有的只有断断续续的记忆……“虽然线索很多,但父亲和俺目前只为一个无名烈士找到了名字。虽然碑没有名字,但埋的烈士都还在,我还得继续守在这里,等着他们的亲人来……”
☞ 为他点赞
这对父子守护的不只是烈士的墓冢,更是历史,是革命精神的薪火。
斗转星移,硝烟散去,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远离了刀光剑影,可是一些牛鬼蛇神又架起“机枪大炮”对准了我们的思想阵地。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丑恶行径甚嚣尘上。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有多少人否定,就有多少人捍卫。即便有些战史可能只保留下了只言片语,有些墓冢里只有一件衣服甚或只有一个名字,但发生过的事,总有人会记得。正如这对父子一样,他们诠释的就是:碑无名,忠骨在,历史有人在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