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为帮助官兵更好地学习会议精神,各单位都制作下发了各类学习书籍,其中,巴掌大小、内容丰富的“口袋书”尤为“流行”。可近期,提起这些小册子,官兵们却颇有想法:现在的“口袋书”越来越多,从高级机关到基层连队,不同级别的小册子接连下发数本,其中不乏类型相同、内容重复的,还有些“口袋书”的内容与基层官兵联系不大,让人感慨“装不下、看不进、记不住”。
“口袋书”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体积小、内容精、易携带等优点,一直以来受到官兵欢迎。然而少数单位左一本、右一本,越编越多;上级机关下发一本、本级机关“丰满”之后再加一本,导致“口袋书”多得都装不下;还有的“口袋书”直接将上级下发的教育提纲作为内容,不顾教育对象感受与单位实际建设,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读起来乏味,不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让“口袋书”成了一种负担。
“口袋书”在精不在多,如果什么东西都编成“口袋书”,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口袋书”之所以会过多过滥,其根源在于机关作风不实。有的机关把下发“口袋书”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政绩之一,把下发数量作为亮点工程;有的机关开展政治工作手段单一,把印制“口袋书”作为落实工作的唯一手段,并作为检查评比时的成果展示。这种抓工作简单化、敷衍化的虚浮作风必须纠正。
各级机关要端正思想,认识到“口袋书”过多过滥问题,并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作风整改的重要内容,对“口袋书”展开全方位“体检”,对于时效性不强、与官兵联系不紧密的,该删减的要删减、该回收的要回收;对于内容重复、连篇累牍的,该合并的要合并、该压缩的要压缩。同时,要征求基层官兵的意见建议,了解教育对象的想法和意见,并依此对“口袋书”的内容进行调整更新。
“口袋书”进口袋,更要进脑袋。“口袋书”虽然为官兵学习理论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仅仅将书放在口袋里,不去学习思考,那知识也就停留在小册子上,这一学习方式就完全成了形式主义。
编制“口袋书”的目的是让官兵理解和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要想办法把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主题”转化成官兵喜闻乐见的“小视窗”。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口袋书”形式活起来,善于借鉴新媒体“图解”形式,把应知应会内容按照逻辑进行梳理汇总,达到纲举目张效果;要让“口袋书”内容活起来,内容编订过程中,要领会上级意图、结合单位实际、迎合官兵需求,讲故事、举例子,适当引入新潮词语、时事热点,激发官兵阅读兴趣;要让“口袋书”效果实起来,在训练间隙、操课之余等闲暇时间组织官兵对“口袋书”中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谈阅读感想说阅读体会,为官兵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切实让“口袋书”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