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其牵涉精力多、解决难度大、负面影响广,成为不少部队建设发展、转型重塑的沉重包袱。
2015年7月,河北省承德军分区党委班子调整后,面临16个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原第24集团军和省军区承德管理处移交的问题10个,军分区自身遗留问题6个;13个涉及地方单位或人员,14个涉及房地产项目;3个因停止有偿服务引起,2个为涉军信访问题。
新年伊始,记者在承德军分区采访,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截至目前,该分区妥善解决11个历史遗留问题,剩余5个正在积极推进。
有“铁肩膀”才会不当“二传手”
该军分区对历史遗留问题梳理发现,大部分都已存在10多年时间,最长的超过20年,普遍经过多次交接、转隶,相关档案资料缺失严重,有的连一个见证人都找不到,仅核准基本的事实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在该军分区工作多年的一位干部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不容易,有的人的想法是能拖就拖,结果问题拖得越久,解决起来难度越大。
“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负其责,全力以赴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作为新编制体制的首任班子成员,我们必须有一副‘铁肩膀’,担起全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重任,清清爽爽阔步迈进新时代。”该军分区司令员李克双告诉记者,他们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十多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军分区党委“一班人”横下一条心,不当“二传手”,明确破解历史遗留问题的担当。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持续用力推进,承德军分区新班子专门召开党委会,并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随即,他们抽调精干人员专门成立遗留问题处理办公室,该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挂帅,机关各业务部门合力办公,每月召开办公会听取遗留问题解决进展情况汇报;按职责分工将遗留问题分解给机关各部门和各团级单位,实行限时办结、问题倒逼、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了大事大抓、紧抓不放。
有硬作风才能啃下“硬骨头”
某基建项目报批手续不完善就着急开工建设,被勒令停工后造成烂尾工程;经适房建好了,在出售时忘记征收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房屋出现问题后没有资金维修;某工程在移交时,缺少招标图纸、标底预算书、招标文件等重要资料,部分洽商变更签字盖章不全,成了一笔“糊涂账”……
该军分区梳理发现,16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大部分都有工作作风问题的影子。军分区官兵在处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时,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当时工作做到位,就不会出现问题,即使有遗留问题,现在解决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解决复杂棘手、盘根错节的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要有硬作风,才能啃下‘硬骨头’。”该军分区政委王兰生说,解决这些敏感棘手难题,如果工作作风不实,简单处理,不仅理不清“糊涂账”,还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激化矛盾、出现新的问题。
为此,该军分区把解决遗留问题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在全区开展了“端正思想风气、解决遗留问题、打牢建设基础”三项整治行动,并把解决遗留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党委班子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志。
为摸清遗留问题底数,该军分区先后数十次到原第24集团军第一招待所、原军分区教导队、军兴小区等遗留问题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到市国土局、规划局等10余个地方有关部门进行走访,查找翻阅移交资料、合同协议、施工图纸等相关资料近千份,用良好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弄清楚了遗留问题的来龙去脉。
树立法治思维才能更好化解纠纷
在该军分区《历史遗留问题统计表》上,记者看到,关于一起停止有偿服务经济纠纷的推进措施是:依法起诉。
原来,军分区一块土地租赁时间到期后,地方人员提出延长租期、赔偿其损失等无理要求。前不久,该军分区通过起诉、法院判决、强制执行的方式,依法依规解除了租赁合同,收回了土地。
军地双方对簿公堂,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该军分区一位领导告诉记者,为处理这起经济纠纷,军分区近年来已先后协调沟通数十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腿快跑断了、嘴皮子快磨破了,相关地方人员始终不让步,最终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成功解决这起军地经济纠纷,解除了该军分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顾虑:以前,这个军分区官兵总觉得和地方人员对簿公堂,有损军队形象,明知道通过沟通无法解决,依旧不愿诉诸法律,致使解决问题陷入“死胡同”;现在,他们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不仅不会损坏部队形象,反而是军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体现。
思想一变天地宽。在解决遗留问题上,该军分区做到依法依规解决、积极稳妥推进,既不畏难不前、无所作为,也不急躁冒进、盲目上阵;既不与民争利,又积极维护部队合法权益。他们坚持每个问题、每个环节、每个内容都按法规政策办,特别是在涉及经济纠纷赔偿、重新签订合同等重大问题上,都专门聘请资深律师寻求法律支持。
通过把军地经济纠纷放在法律的天平上“过过秤”,该军分区先后成功解决了3个难啃的“硬骨头”,当事人全部都很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