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底,厦门市海沧区国防教育展览馆对外开放。英烈墙前,烈士包孚群的侄子包应奎久久凝视着一张素描,眼圈微红:“大伯,第一次见到您的样子,感觉到您的真实存在,我要让孩子们记住您……”英烈墙上,这样的人像素描共有5张,是海沧军地历时2个多月共同寻访抢救英烈事迹的成果。
70多年前,为了革命胜利,海沧区有12名先烈献出生命。2017年6月,该区筹划建设国防教育展览馆,方案评审会上,区委主要领导提出:没有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应将这12名海沧籍先烈请进馆内醒目位置,让后人永世铭记和缅怀。区人武部和双拥办受领了制作英烈生平展板的任务,却发现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年条件有限,12名烈士中有5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其他人相关资料也不齐全。筹建团队将情况向区委领导汇报后,收到回复:“一个都不能少,所有烈士照片及事迹必须进馆!”
一个都不能少!军地工作人员踏上了漫漫寻亲路。可是实在找不到照片怎么办?有人建议,能不能学习刑侦手段中的模拟画像,通过烈士亲属和同村乡亲口述,将英雄画出来。
消息传出,负责场馆建设的厦门某设计装饰公司专门请来一位有名的素描画家配合寻亲组的工作。这笔经费并不在场馆建设预算内,可公司副总经理黄洪源表示:“当年这些先烈为了厦门解放,有的连儿女都没有留下,现在能为烈士做点事,即使亏本也要做下去。”
2017年9月11日,区双拥办余小军主任从一摞摞老兵档案中,找到了烈士谢庚源的入伍详细地址,带上画家赶到烈士生前所在村庄,细细打听,原来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烈士亲属早已搬到厦门岛内居住,大家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挨家挨户问,找了多个小区,几十户业主,终于找到了烈士的亲人谢亚敏,老人万分激动,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没想到几十年后,政府还没有忘记我的弟弟……”
随后画家就按照谢亚敏老人的口述特征,前前后后修改多次,终于把谢庚源的样貌还原了出来。“太像了,弟弟年轻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捧着工作人员递来的肖像画,谢亚敏眼泪夺眶而出。
从实地走访到5名烈士的所有画像全部完成,寻亲活动前后历时整整2个月。其中耗时最长、最复杂的当属为杨松贵烈士绘像。工作人员先后“三顾茅庐”,可老人唯一健在的养子对父亲样子的记忆已模糊,整个村庄也没有人有印象。工作人员随后又到周边几个村庄寻找与烈士年纪相仿的老人了解,都没有任何结果。最终,在征得养子和全体村民的同意下,画家根据这个村多数村民样貌的共同特点,为杨松贵烈士画了一幅特殊的肖像。
☞为他点赞
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力维塞尔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的确,历史不仅由宏观的国家叙事构成,更有个体的人有温度的经历。这些人这些经历,不仅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也有助于后人对过去的理解和认知。为英烈画像、让为国捐躯的英雄由档案上简单的名字变成立体的影像,看似小事,却是中华民族感恩传统的传承,是对红色历史的完善,是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有力回击,更可激励后人传承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