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媒报道,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在本月举行的独联体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出警告,称“伊斯兰国”极端主义思想正在向中亚地区蔓延并存在安全威胁日益增大的风险。鉴于“伊斯兰国”近期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全面溃败,结合吉总统的上述表态,使得外界对于该组织在中亚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性抱以深度关切。总体看来,“伊斯兰国”对于中亚地区的渗透及其对当地反恐走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内外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旦两项因素均朝着有利于极端组织的方向发展,中亚地区的整体反恐形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两难境地。
对于中亚自身来说,地区总体低迷的反恐形势为“伊斯兰国”的渗透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尽管中亚各国近年来针对恐怖主义采取了一系列高压举措,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当地恐怖与极端主义势力仍呈现暗流涌动的态势;其二,“伊斯兰国”一直将中亚视为潜在的影响力拓展区域,并为此专门印制了契合当地国家语言的极端主义思想传播材料;其三,为了配合“伊斯兰国”在当地的思想传播和人员招募活动,被称作“马维兰纳赫尔”的“伊斯兰国”驻中亚分支机构早已活跃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的边境地带;其四,境外“圣战”分子的返回将进一步加剧地区反恐形势。
此外,考虑到阿富汗紧邻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以及阿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安全局势,“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实际存在将成为影响中亚反恐走向的一大外部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极端组织对于中亚地区本身的渗透。从2014年末至今的3年时间里,“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境内的存在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联合国专项报告显示,“伊斯兰国”已在阿富汗34个省份当中的25个拥有实际存在或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尤其值得引起警惕的是,在紧邻中亚三国的阿北部省份朱兹詹省,“伊斯兰国”近期夺取了该省境内两大战略要地达尔扎布和胡什泰帕的控制权,已有超过3000个省内家庭被迫离开家园,60多所学校因此关闭。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仍处于阿政府控制下的地区,“伊斯兰国”也开始着手建立零星的据点和训练营,以培养崇尚暴力极端思想的年轻一代恐怖分子。
不过,客观上看,“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境内的扩张行动仍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致使整个行动仍面临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首先,极端组织在阿境内的活动将遭受来自阿国内安全部队和美军的持续打击与清剿,其试图在阿境内获得长期“立足点”的构想短期内恐难实现;其次,作为外来极端势力,“伊斯兰国”与阿本土极端组织塔利班在思想理念与实践行动层面均存在较大分歧,双方势必围绕地区恐怖行动的主导权展开争夺,前者可能因此落入与阿安全部队和塔利班同时作战的窘境,从而形成三方势力混战的局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伊斯兰国”在阿境内的扩张及其产生的安全外溢效应,将直接影响中亚地区的反恐走势。正如俄部分专家所言,“伊斯兰国”将阿富汗视作战略支点的行为将对中亚国家及俄南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此,中亚各国应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应对工作:一是在独联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加强国家彼此间的边境安全与反恐合作;二是强化中亚五国与阿富汗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针对性的协调机制,共同拟定应对措施。此举不仅关乎双方的安全利益,也将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