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56年来,一代代“高山红哨”民兵接续奋进、屡立新功

来源:《中国民兵》 作者:刘 亮 吴鹏华 林小强 责任编辑:张智程
2025-02-13 08:43:25

高山红哨

—— 记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民兵排

文︳刘   亮   吴鹏华   中国民兵特约记者   林小强

凛冬时节,横亘湘鄂赣三省的黄龙山,山川厚重,钟灵毓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民兵排在这里组建。他们在山上建立哨所、创办林场,为国防建设和地方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69年原福州军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高山红哨”荣誉称号。该民兵排授称56年来,一代代“高山红哨”民兵接续奋进、屡立新功,先后获得省、市等各级表彰30余次,成为飘扬在高山之巅的一面旗帜。

黄龙山民兵排民兵在进行刺杀操训练。(摄影/林小强)


黄龙山民兵排邀请老民兵来到山顶阵地旁讲传统、话使命。(摄影/包天龙)


“山高没有咱们士气高,石硬没有咱们胆气硬”

黄龙山海拔1500多米,地势险峻、环境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是防敌空投的重要阵地,1952年部队在黄龙山秋池塘顶峰建立哨所担负对空警戒任务。1958年,修水县白岭公社抽调19名民兵背上行李、扛着锄头来到黄龙山创办林场、饲养耕牛,协助部队驻防。1965年2月,驻守黄龙山的部队依令撤防。自此,黄龙山民兵排组建并接防。

刚上山的时候,黄龙山荒无人烟、杂草丛生,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多摄氏度,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民兵排的36名民兵只有一件棉袄在执勤时轮流穿,吃的只有配发的少量粮食,住的是破旧祠堂,放哨时遮风挡雨的是茅草棚。面对艰难困苦,黄龙山民兵排的民兵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他们高呼着“山高没有咱们士气高,石硬没有咱们胆气硬”的铿锵誓言,一手持枪站岗、一手拿锄开荒,不仅极大改善了条件并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力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

有一年冬天,黄龙山遭遇罕见的严寒天气,大雪封山30多天,全排民兵硬是在一条3公里长的冰道上挖出一道道冰台阶,打通了通往山顶哨所的道路。“战天斗地,我们愿把人间苦吃尽。”回忆这段经历,民兵排第一批上山的老民兵祝彦华记忆犹新。因为山上的气候和环境使许多民兵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等伤病,但大家没有一人喊过苦叫过累,而是把这些伤病当成留在身上的“勋章”。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黄龙山民兵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又担负起了山上的护林防火任务,他们持续开荒造林、绿化荒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高山建设热潮。面对土房子漏雨、茅棚哨所不坚实、道路都是泥巴路等现状,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挖树坑、开荒地、挑石料、修山路,尽管手上磨出茧、肩膀磨出血,鞋子补了又补,但建设热潮持续高涨。几年下来,他们植树造林6000多亩,种植茶园55亩,修建了10多公里长的护林防火通道,开荒扩种了33亩杂粮和7亩水稻,还盖起了16间新房,让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新绿。

在黄龙山民兵排,胡亚兵是驻守黄龙山时间最长的民兵。上世纪90年代初,他完成10年驻守任务后外出务工并实现了年收入5万余元。2008年,当县里希望他重返黄龙山民兵排时,他没提任何条件毅然回乡担任副排长至今。在民兵排的23年里,他累计巡山步行达3.7万多公里,穿坏了60多双解放鞋,用坏了12把柴刀、6把锄头,用实际行动阐释了黄龙山民兵排坚守高山、战天斗地的革命意志。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龙山民兵排从开荒种地、站岗放哨到护林防火,再到巡山执勤、发展经济,改变的是黄龙山的面貌,不变的是“高山红哨”的精气神。如今,黄龙山开发建设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各类风景区相继建成,巡逻监管也实现了三省联防,安全防范更加有力、生态屏障愈加稳固。

黄龙山民兵排民兵到驻地学校宣讲“高山红哨”事迹。(摄影/吴鹏华)

“备战是咱们根本的职能,尚武是咱们清澈的品格”

黄龙山民兵排因战而建,组建之初便担负起空情警戒任务,随时准备就地歼灭空投匪特。从上山那一刻起,第一代的36名民兵就把坚守阵地、完成任务作为神圣使命,苦练射击、投弹、刺杀、擒拿等单兵动作和班战术,他们个个都是神枪手、人人勇当训练标兵。无论怎样恶劣的天气,他们都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准确找到所有哨位,并在10分钟内全副武装进入阵地。在一次巡山执勤任务中,时任副排长的胡桂年发现有可疑人员上山,便组织全员紧急出动,依托有利地形缩小搜索范围,仅用4小时便成功抓获一名在逃嫌疑犯,并往返70多公里将其押回原籍,充分展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龙山民兵排主要任务调整为护林防火。因为黄龙山上的杉树年份长、品质好,加上地处三省交界相对隐蔽,经常会出现盗伐木材和罪犯躲藏的现象。1992年的一天,黄龙山民兵排的民兵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在盗伐杉树遂上前制止,不料对方气焰嚣张,不仅用石头砸、棍棒打,还拿出猎枪对民兵射击,导致5名民兵受伤。民兵们没有被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吓倒,而是发挥自身战术素养优势与其进行了顽强斗争,最终抓获不法分子6名、收缴盗伐树木74棵。

“备战是咱们根本的职能,尚武是咱们清澈的品格。”授称55年来,黄龙山民兵排向战而行,靠着以哨为家、以苦为乐的革命斗志,交出了一份令人敬佩的出色答卷。进入新时代,该民兵排大力加强新质力量建设,积极在无人机、网络舆情引导、低空环境监测等领域拓展编兵,针对防汛抗洪、火灾处置等任务开展专攻精练,并在训练中设置复杂战场环境、设难作业条件,把贴近实战的课目凸显出来,切实把内容训全、课目训精、本领训强。

“前方路面坍塌、桥梁损毁严重,无法满足摩托化行军要求”、“行军梯队受‘敌’火力阻拦”……在去年江西省军区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黄龙山民兵排快速高效处置导调组临机给出的“战情”、“敌情”,出色完成任务并一举夺得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当年该排有5人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基干民兵”。

这些年,黄龙山民兵排多次遂行支援跨区域抗洪抢险和森林灭火任务。2022年9月,修水县马坳镇突发森林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多个乡镇,黄龙山民兵排闻令而动,紧急奔赴火灾一线参与救援,经过两天两夜的持续奋战最终将大火扑灭。去年6月,宁州镇金三角区域发生洪涝灾害,直接影响到周边4万多居民的出行和安全,黄龙山民兵排听令而行,驾驶橡皮艇、冲锋舟连夜将200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英雄旗帜由咱们高擎,红哨精神需咱们传颂”

修水县是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打出的地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曾经无数修水儿女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进入新时代,黄龙山民兵排毅然挑起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用心用情讲好“高山红哨”的故事。2009年,黄龙山民兵排成立“高山红哨”宣讲团,组织老排长、老队员走进社区、企业、学校,讲述老一辈民兵艰苦创业、保家卫国的故事,播撒热爱国防的“精神种子”。

“英雄旗帜由咱们高擎,红哨精神需咱们传颂。”“高山红哨”宣讲团成立后,以黄龙山民兵排的故事为主体,以点串线把修水县的红色历史纳入到宣讲内容,定期组织教案、课件和现场授课交流评比以提升宣讲质量,让大家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受感染。数年间,宣讲团走遍了修水县的各个学校、社区、村镇,足迹遍布整个红色县城,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主动邀请他们前往宣讲。从大山里到大山外,从乡镇到县城,随着宣讲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宣讲队伍中,“高山红哨”这面英雄的旗帜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高高飘扬。

2024年年初,由修水县军地联合编印的《高山红哨》校本教材出版并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推广,再次掀起“讲‘红哨’故事、学‘红哨’传统、赞‘红哨’精神、做‘红哨’传人”的热潮。这本教材的主编帅文慧就是黄龙山民兵排的民兵,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修水县人。她从小听着父辈们讲述黄龙山民兵排的故事长大,那一个个坚守大山作奉献的爷爷和伯伯们的事迹深深烙进了她的心里。2019年帅文慧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并经过层层挑选最终如愿加入了黄龙山民兵排。

“军民团结紧,红心向北京;忠于共产党,都是红哨兵……”当清晨大课间铃声响起时,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谣声便从修水县白岭镇第二小学校园内飘了出来。这是帅文慧给学生们讲完“高山红哨”事迹后每次必唱的曲目。2020年,在白岭镇政府和镇第二小学的牵头帮助下,帅文慧积极创新施教方式,以黄龙山民兵排的组建、发展、传承为主线脉络,与其他老师共同研讨完成了“高山红哨”教育公开课,并在全县进行巡回示范宣讲,成为了广受学生们喜爱的“金牌课程”。如今在修水县,“高山红哨”已成为党政军群的“精神坐标”,其名片越擦越亮、精神越传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