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军地借助文化遗产打造特色品牌——
火了红色旅游 热了国防教育
■毛育东 魏峰岚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祝光强
“抗日战争时期,汞矿扩大规模,生产朱砂筹款支援抗战,年均生产汞59.66吨,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年均生产量的9倍……”9月中旬,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熙熙攘攘,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北上长征,贺龙率部转战铜仁,沿途发展当地武装力量,发动群众、号召百姓与土豪劣绅、矿霸斗争,点燃了工农革命星星之火,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红色精神财富。
“团结就是力量……”古镇路边广播中传来的怀旧老歌,一下子把游客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标语、国防教育宣传海报等遍布大街小巷……行走在朱砂古镇,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文化遗产,令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能体验流传千年、丹心不朽的朱砂文化,还可以感受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来自湖南的一名游客说。
朱砂古镇素有“千年丹都”之称,因朱砂矿产储量丰富,被誉为“丹砂王国”。20世纪80年代,因汞矿资源枯竭,实施政策性保护关闭。资源虽枯竭,但承载的红色记忆不可磨灭,沉淀的历史价值愈发醇厚。如何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万山区军地从红色文旅转型发展破题,坚持旅游资源、红色资源一体融合推进,对古镇汞矿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整体连片开发利用,打造“旅游+国防教育”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与国防教育双丰收。
开发利用过程中,该区党委政府积极听取军事机关建议,把国防教育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对汞矿遗址、老旧建筑、朱砂开采等历史遗产保护升级改造的同时,因地制宜增加国防元素,设计红色标语和宣传版画,构建起丰富多维的国防教育场景,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朱砂古镇有一条绵延纵横970公里长的地下矿洞,开采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人工开凿最长采矿坑道。为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精神,该区有关部门运用声光电、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突出汞矿的红色历史文化,打造一条贯穿历史时空的观光隧道,生动呈现了汞矿工人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接续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红色历史,感知红色文化。
“当年,国家经济建设处于特殊困难时期,近千名南下干部、转业军人、技术人员和工人响应祖国号召,从全国20多个省市来到汞矿,成立党员生产突击队,创造了连续5年产量世界第一的奇迹,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被周总理称赞为‘爱国汞’……”前不久,铜仁军分区把“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现场设在汞矿博物馆,组织所属官兵、文职人员和民兵骨干学习汞矿干部职工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感人事迹,激励大家积极投身练兵实践,提高遂行使命任务能力。
8月中旬,正在备战群众性练兵比武的该区女民兵杨毅,由于天气炎热、训练强度大,感觉有些吃不消。“老一辈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她在参加“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时说,“要向汞矿民兵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自我,以优异成绩回报组织关爱。”
9月初,铜仁市多所学校把“开学第一课”搬到古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防教育活动。笔者在汞矿博物馆看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主动担任解说员,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该学院老师肖祥应说:“近两年,我们都把‘开学第一课’课堂设在这里,旨在教育引导学生们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汞矿广大干部职工和民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该军分区领导介绍,朱砂古镇升级改造以来,军地双方注重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国防教育“大课堂”,组织地方党政领导、部队官兵、文职人员、专武干部和民兵开展参观见学和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
“火了红色旅游,热了国防教育。”如今,一度沉寂的古镇汞矿遗址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今年暑期,古镇汞矿遗址先后接待部队官兵、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小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类团体6万余人次,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