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军区——
锚定向战为战谋打赢
■王兆贵 《中国民兵》特约记者 孙有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吉林省近3万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动员5万多人经通化赴朝援战,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有力粉碎了美国侵略者实行‘重点轰炸、封锁咽喉’的阴谋。”5月上旬,吉林省军区党委机关利用7天时间集中组织理论培训,并专程来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开展现地研学活动,在强化职责使命中思战谋战,在向战为战中聚力转型强能。
吉林省军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吉林革命战斗史主题展。周春旭 摄
吉林省军区组织官兵“重走抗联路”活动。周春旭 摄
吉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研学活动中,该省军区党委通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并结合自身担负的使命任务部署“聚焦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发挥军地合力助推转型发展”、“发展难题大化解”等学研内容。他们通过深学理论强信仰、专家辅导明思路、现地教学悟初心、实践活动见成效等方法,实现主题教育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他们还设计制作了开展主题教育“一案一表一图”,助推学习内容清单化、学习方法科学化、学习开展常态化。
吉林省军区组织理论培训班开班动员。 周春旭 摄
“习主席反复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抓学习教育,真学真懂真信,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真用’上。”该省军区领导介绍,在主题教育中,他们突出实践导向、大兴调查研究,聚焦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探索“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等方面问题,用创新思维破解国防动员事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焦点难题。积极发挥国防动员系统军地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军地联动指挥机制,主动加强与应急、公安、驻军等部门联动联管,融入政府调度链、属地供应链,接入战区指挥链、联勤保障链。在探索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转型过程中,军地联合就实施指挥、整合力量、优化布建等一一作出规范,明确军地权责和任务,疏通了指挥梗阻。与此同时,他们紧跟时代推动国防动员智能化发展,依托实现潜力传送智能化、方案调用智能化、指挥决策智能化、物资管理智能化、动员实施智能化,加快推进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步伐。
“某公路桥遭‘敌’破坏,立即组织力量抢修!”日前,该省军区在依托“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组织的演练中,军地联合指挥中心大屏幕即时显示事发地的具体情况,指挥员根据事发点位周围民兵及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分布态势,给距离最近的某民兵抢修分队下达了指令。随后,抢修人员和相关装备陆续抵达事发点位,紧张投入抢修任务。
“兵员征集是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是国防动员系统的根本职能。”该省军区动员局副局长刘德辉告诉记者,他们紧跟“两征两退”兵员征集新特点,着眼实现部队“需求侧”与兵役机关“供给侧”精准对接,按照“广泛宣传、精准发动、提前预储、择优征集”的思路,明确以参军意愿、政治立场、现实表现、身体素质为基本预选条件,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体,以部队急需的专业为重点,在全省高校创新建立“大学生预备连”,为兵员动员、备战打仗注入新动能。“4月底,省军区在吉林建筑大学组织征兵宣讲会,12名“大学生预备连”成员现场报名,在青年学生间引起热烈反响。”刘德辉介绍,目前全省高校“大学生预备连”成员已达万余人,成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储备基地。
真理越学越明,道理越学越清,思路越学越宽。该省军区牢固树立为战向战激励导向,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跑出加速度。记者在该省军区机关采访时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文职人员争分夺秒提升履职本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干工作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