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天津市北辰区发扬杨连弟精神再攀武装工作新高峰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邢邦明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10-16 08:07:17

“登高英雄”感召津沽军民

——天津市北辰区发扬杨连弟精神再攀武装工作新高峰

■中国国防报记者 邢邦明

【杨连弟小传】

杨连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生,天津市北仓镇人,1949年3月参加铁道兵部队,生前系原铁道兵某团一连副连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他勇敢攀上45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1952年5月15日,在抗美援朝战场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陇海铁路8号桥被命名为“杨连弟桥”。

抗美援朝纪念日临近,天津市北辰区杨连弟公园,前来瞻仰烈士雕塑、开展教育活动的民众增加了许多。10月12日,北辰区人武部干部职工又一次来到这里,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每一次来到这里,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仰望杨连弟烈士纪念馆内矗立着的那座3米高的英雄塑像,文职人员孟庆超深有感触。

9月30日,北辰区组织民兵、青少年在杨连弟纪念馆开展纪念宣誓活动。孟庆超摄

塑像再现的是杨连弟当年登高修桥的场景:只见他右手紧握长竿铁钩,左手挽挎缆绳,迎风傲立。“‘八号桥入云端,上桥如上天;八号顶八号顶,掉下来成柿饼……’这一流传于上世纪40年代的童谣可见当年陇海铁路8号桥抢修之难。面对45米高、在常人眼里根本无法攀爬的桥墩,父亲创新提出‘利用桥墩上每隔三至五米的铁夹板搭单面脚手架’和‘在距墩顶一米处搭木板做掩护,用土药爆破’的方案,并自告奋勇带领18名战士冒险登高作业,为大桥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45米高,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他要上,他心中有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人民。”杨连弟的长子杨长林深情介绍。今年78岁的杨长林作为天津市军队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宣讲团成员,经常义务宣讲父亲的事迹。如今,在英雄的故乡,“杨连弟”的名字不仅深深刻在人们心中,其代表的“创新不止、永攀高峰”精神更是被津沽军民广泛传承。

“创新的根源在于职责意识。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勠力创新!”北辰区人武部政委张斌向记者诉说了这样一段经历。陆军某部换防到天津并接管了坐落在北辰区的装备驾驶训练场。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训练场内有驻地群众种植的各类苗木3万余株、坟墓200多座,给随之而来的训练场升级改造带来很多矛盾问题。情况反映到北辰区,区委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创新思路,确定了“法律托底、铺就后路、逐级分解、合力破题”的解决思路。一方面,指导部队立案起诉,仅一个月就审结了训练场土地涉及的合同纠纷;另一方面,借城市绿化之机,将训练场内苗木一次性全部征用;与此同时,区财政下拨专项经费,给迁坟补偿。多管齐下,问题迎刃而解,确保了部队新装备训练场升级改造工程按时开工。

“赞英雄、学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创新”二字在北辰区乃至天津市国防动员建设中不断得到体现:创新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形式,北辰区多次开展国防教育进社区活动,并率先举办了高中生军事训练营;创新双拥宣传阵地,该区瑞益园社区建起双拥主题公园,摆放飞机、坦克、运载火箭等模型,双拥文化融入城市化建设中;创新退役军人安置,全区拿出环保、执法、社区等岗位近千个……

天津警备区则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要求不断闯新路攀高峰。

“输入动员需求,轻点鼠标,系统自动生成完成潜力分析,生成行动方案。”这是记者在天津警备区以体现物联网技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及时反馈为特点的国防动员指挥演练现场看到的情景。几年来,天津警备区主动搭上天津市打造以“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型城市”快车,融合运用军地信息科技资源,大力推动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他们运用网络加强指挥协同、运用智能平台辅助决策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推进“智慧型军营”建设,部队建设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夏秋征兵工作刚刚结束,征兵宣传信息又出现在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学子手机中。信息来源于警备区与驻区各高校组建的“天津国防征兵新媒体高校矩阵”。这是他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推进的征兵实践创新。不仅如此,他们还组织对大学生征兵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探索征集新生、在校生、毕业生入伍的多部门共同参与机制,完善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措施办法。针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配套完善大学生退役士兵就业落户、公务员考录优先等优惠政策,建立经济优待自然增长机制,有效提升青年参军热情。今年,天津市送出的新兵中,大学生比例再创新高,达88.44%,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