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战场,“生命线”如何显威
——第二炮兵某旅坚持在政治工作中立起战斗力标准调研手记
军事训练考核,“武状元”是政治干部;百公里拉练,政治干部冲在前面;政治机关组织实弹射击,见不到一名战士保障;政治教育课评比,战士授课员屡屡榜上有名……
秋日,记者走进第二炮兵某旅演兵场看到,在硝烟的熏染中,在真打实抗的拷问下,政治工作掐掉虚花、重整行装,呈现出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新面貌。
“我军政治工作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完善的。上了战场,‘生命线’如何显威?这是一个本不须问又不得不问的关键问题。”该旅领导如是说。
炫目的“景观工程”无影无踪,不显山不露水的“帐篷文化”在严密伪装下兴起
野外驻训期间,上级政治机关工作组到该旅驻训地检查工作,宣传科科长熊斌心里直打鼓。
连绵的野战帐篷外,不见红旗招展,没有标语口号,以往那些摆在显眼处的主题景观更是无影无踪,连条欢迎的横幅都没有。这样的政治环境布置,上级政治机关能满意吗?
这种变化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是这个旅第一次与第二炮兵专业化蓝军交手,该旅官兵信心十足,准备打个漂亮仗。没想到,对手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让该旅许多惯常管用的招数失灵。
政治工作也遭遇尴尬。运用多种载体营造野外驻训政治环境,曾是他们政治工作的一大亮点。营门彩旗猎猎,书写着战斗口号的鲜艳条幅、大型标语牌随处可见;各营连除了黑板报,还摆放着各种“大件”:栩栩如生的导弹发射车模型、巍峨雄壮的万里长城雕塑……有些单位为了制作精美的“大件”,干脆把水泥沙子也带上了。
驻训营区战斗氛围看似浓厚了,可当战斗真正打响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无人机时时掠过头顶,蓝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侦察,“高调”的红旗、标语、横幅让营区成为“靶子”。战场节奏加快,阵地转进成了家常便饭,那些费了好大劲制作的精美景观像是鸡肋,携带不易,弃之可惜……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打起仗来,政治环境该怎么布置?官兵开始从我军政治工作的烽火源头寻找答案。“抗日战争年代形成的‘谭政报告’就曾指出,不能在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以外再有所谓政治工作的独立任务。”该旅政治部领导说,“政治工作的成效必须用战斗力标准来衡量,用中心工作来检验。”
很快,驻训点的政治环境改头换面,“地表文化”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隐蔽伪装下的“帐篷文化”。再没有人“搭台子”“插旗子”,各类设施和装备都作了严密伪装。帐篷外面静悄悄,帐篷里面很热闹。10米横幅悬挂在指挥帐篷内,宿舍、餐厅等帐篷内张贴着宣传画、战斗楹联等。苍劲阳刚的书画作品、反映训练生活的摄影作品,都出自官兵之手。官兵床头贴着励志标牌,一条条官兵钟爱的格言,彰显冲天的战斗豪情。文体器材全部野战化,书籍布袋、野战流动图书箱和野战文化器材箱,无不体现了便携实用的特点。相比以往,“帐篷文化”不仅离官兵更近、激励效应更强,各类器材收发简便快捷,再也不是行军作战的“累赘”。
工作组如期而至,上阵地、看营区、钻帐篷,角角落落转了个遍,对该旅政治工作表示肯定。临行前,工作组带队领导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政治工作的成效,不是看领导机关高不高兴,而要问官兵高不高兴,问战斗力“高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