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某旅聚焦强军目标建设育才中心
打造军营“梦工厂”
1
16人考上军校,8人提干,在这里实现了“军官梦”;78人获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190人获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在这里实现了“大学生梦”;456人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库,734人拿到电工、厨师、计算机等技能等级证书,在这里实现了“成才梦”……
第二炮兵某旅倾力打造的军地融合、功能齐备、规范有序的育才中心,创造了这一组组骄人的数据,成为官兵成长成才的“梦工厂”。
走进该旅,记者看到育才中心划分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身心训练3个功能培训区,建成电子技术、机械修理、连队教歌员培训等8个培训教室,开设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20多个专业,一座“随营大学”生机勃勃。旅长徐东峰介绍说,打仗是军人的第一素质,育才就要着眼“军营当精兵、退伍成精英”目标,让官兵的“成才梦”与“强军梦”实现无缝对接。
2
育才中心建成之初,该旅从驻地高校请来一些名师授课,可时间不长便尴尬连连:名师讲得太专业,战士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外请教员琐事繁杂时间难定,教学计划朝令夕改难以落实。
破解难题,招法何在?旅领导召集官兵代表专题研究对策。发射二连指导员张瑞毛遂自荐:“我擅长架子鼓、二胡等多种乐器演奏,如果培训连队教歌员,不仅可以随叫随到,还能做到‘缺什么教什么’。”
能者自荐,让大家茅塞顿开:全旅身怀绝技的官兵比比皆是,为何不盘活现有资源,让个人“特长”变成官兵“众长”?
广发“英雄帖”,各类能人脱颖而出,不仅有在演兵场上磨砺练就的“金手指”“神吊手”“修理王”,还有持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等级厨师证、茶艺师证、律师资格证的特长兵。通过推荐、笔试、面试等考核遴选,13名官兵被聘为育才中心教员,32人成为育才辅导员。
教学互助,成才共赢。仅半年多时间,一个个“小能人”作为人才“酵母”不断发生“裂变效应”,培训帮带300多名官兵成长成才,研发训练辅助器材10多件,探索创新训法战法20多种。
3
长剑入鞘,战车归营,茫茫戈壁狼烟渐淡。三级军士长向建平走下导弹发射车,径直来到迷彩网下的野战网吧,“走”进网上课堂,开始了又一天的攻读。他的身旁,还活跃着20多个孜孜夜读的身影。
该旅使命任务特殊,常年保持着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官兵投身高强度、连轴转的作战训练任务,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也给军营育才带来新的挑战:纵然旅里能人不少,但“闭门育才”难以系统化、上层次;军地高校资源丰富、师资雄厚,但让官兵“走出去”深造却不现实。
为此,他们内部挖潜、外部借力、整合资源,构建起“旅队有育才中心、营连有育才区角、驻地有育才基地”的立体网络,形成学习教育、学历升级和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于一体的系统格局,“借梯上楼”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将一批名校名师“请进”军营,为官兵释疑解惑。
与此同时,该旅协调驻地教育局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技能鉴定中心等5家机构建立育才协作机制,与驻地规划设计院、职业技术学院等签订育才协议,共享图书馆、技能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打造育才“绿色通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高校不仅将电子图书馆无偿提供给该旅使用,还在育才中心设立“流动图书站”,有针对性地增加平面设计、电器维修、电子商务等172类1500余册教材教程。驻地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将汽车仿真实训台、巡航系统试验台等7台教学设备“搬进”育才中心,选派精干师资力量现场指导。如今,该旅已有900多名官兵在线“入学”,不出军营门、天天上大学。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