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为争取实现和平解放全中国,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人民解放军曾多次推迟渡江的时间,由于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国民党强硬派于4月20日发出“划江而治”,宣告国共北平和平谈判破裂,我中国人民解放军120万雄师奉命立即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第一梯队师第44师就地召开了全师排以上干部渡江誓师大会。第15军军党委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战旗分别授予第44师第130团和第131团两个突击团。经21日夜江面激战3小时,胜利登陆攻占敌阵地后,分别把两面战旗插上香山和黄山主峰上(两面战旗于1956年均收藏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图中前排蹲立者右为131团团长葛明,左为团政委车志英)。
此时的国民党军在和谈阴谋掩护下,将沿江的100多万军队的大部分兵力布署在长江中下游上海至宜昌段,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进。其部署是:“京沪杭警备总部”汤恩伯集团辖26个军74个师约50万人担任上海至湖口段的防御,置主力于南京、上海地带,纵深至浙赣线、苏南、浙江、皖南等广大地区;“华中剿匪总部”白崇禧集团以14个军40个师25万人担任湖口至宜昌段江防和武汉地区的守备,纵深至长沙、南昌等地区。敌人为了加强其长江防线,集中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驻镇江,有舰艇80艘)及江防舰队(司令部驻九江,有舰艇44艘),分别隶属于汤、白两集团。另于南京集中飞机70架协同作战,构成所谓陆海空联合防线,沿长江长达1500余公里。
第二野战军渡江突破地段为汤、白两集团之结合部,又是长江向南突出部分,处于汤恩伯集团的左翼。沿江守敌为第8兵团刘汝明的3个军8个师约4万余人,其第68、55、96军分驻至德、贵池、殷家汇地区。
第十五军担任第四兵团渡江突击部队,负责护堤村至东角冲地段的渡江突破任务,歼灭茅林洲香口之敌,夺取至德县城,而后准备向东参加围攻南京。我第44师为第一梯队,于华阳镇附近展开突破敌江防,歼灭当面之敌,占领香山、黄山,保障主力渡江。
我师当面之敌为第68军143师,其师部及第427、428团位于娘娘庙至彭泽地段,第429团附榴弹炮多门位于娘娘庙至茅林洲段,娘娘庙至香口为第2营、香口至茅林洲为第1营,团指挥所及第3营位于香隅畈地区。牛矶、张公矶和香山、黄山为团防御枢纽,航标灯塔东南无名高地为敌第1营指挥所。各制高点有集团工事和重火器射击掩体,两山鞍部有木桩并敷设有地雷。这里的守敌得到在九江至安庆间经常沿江巡逻的十余艘舰艇和空军的掩护。守敌面江背山,居高临下便于防御,山脚至江边为沙滩,易构筑工事。敌阵地纵深有两条横贯公路,便于兵力、兵器的机动。在我军占领北岸后,敌人日夜加修工事,并不断用炮火向我袭击,干扰我军的渡江准备。
我师以130团和131团各两个营为第一梯队,由方文举副师长指挥,于航标灯塔以西至青土坎段登陆,向香隅畈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一步夺取航标灯塔、香山、黄山、田家河桥等滩头阵地,歼灭守敌,并向双河口、牛场、牛栏店一线警戒,确保渡口安全,保证后续部队渡江;131团(欠2个营)、132团和师直属队为师第二梯队,随第一梯队跟进。第131团在左,于航标灯塔以东至神父庙段登陆,抗击由茅林洲、香隅畈方向反冲击之敌;第130团在右,于航标灯塔以西登陆后控制田家河桥,主力位于香山东鞍部待机行动。我同李明副政委、卫景濂主任和司令部的参谋们在一条稍大的船上设立了师基本指挥所,用无线电和信号与各团保持不间断的联系,随时给予指令和协调,
根据作战部署,军炮兵群直接支援我师战斗,渡江前压制并摧毁香口至小白庙一线敌人工事;渡江时压制敌各火力点和控制天星洲附近江面,拦阻敌军军舰;部队登陆后拦阻香口之敌的反冲击,摧毁航标灯塔及白石矶一线敌人工事,支援部队冲击直达香山、黄山,并封锁茅林洲西端公路,阻止敌人西援。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一声令下,我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在西起九江东北之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百万大军强渡长江。我师于4月21日16时45分开始炮火准备,当即压制敌人炮火,并将位于敌方的航标灯塔摧毁,顿时,土矶垄附近敌人阵地烟雾弥漫。我即指挥全师指战员趁炮火准备之机,由望江南吉水沟沿内河乘船向江边运动,数百艘改装的战船一直伸向数里之外。19时30分,突击团到达华阳镇进攻出发地点。趁天黑下雨之机,在炮火掩护下,我命令第一梯队4个营乘船向长江南岸进发。长江无风也起三尺浪,有风浪更高。战前我师用5个团的兵力搜集到443条大小渔船,并就地取材对船身、风帆进行伪装,用竹、木、稻草和绳子制作救生圈和救生绳以备救护,用湿棉被钉在船舷上增强防护能力。每条渔船还备有棉花、麻屑、桐油、石灰、竹子、木板、钉子、塞子等修补器材,用麻袋装上稻草和沙土在船上构筑避弹设施和射击工事。指挥员分乘各船,直接掌握和指挥分队作战,配以轻重火器,确保“船自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