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原来只能“纸上谈兵”的上士却能一战成名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宋丽丽
2020-03-12 07:30

多维培养

打造“胜战型”骨干队伍

盛夏,西北戈壁,阳光毒辣。

一群士兵的脸上淌着汗水,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发射架。不久,他们朝着无人机的航向振臂高呼——烈日下,新疆军区某旅新型无人机成功首飞。

此时,距这套新型无人机装备列装还不到3个月。

作为试飞组骨干,该旅上士王海强长舒了口气。事非经过不知难,他向战友感叹:“书到用时,一点都不嫌多啊。”

大家紧紧拥抱,沉浸在首飞成功的喜悦中。他们不知道的是,王海强曾不止一次想过放弃无人机专业。

过去3年中,王海强多次被派往相关军事院校和生产厂家,参加无人机专业培训。然而,因为部队装备还没配发到位,每次培训完回到岗位,他只能“纸上谈兵”。

这一次,多年的专业储备,让王海强在旅里一战成名。

类似王海强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一些“高精尖”岗位的士官身上。然而,随着部队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士官认识到超前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新疆军区对士官人才的超前精准培养。

“宁可让人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新疆军区把精准培养的重点向新调整组建部队、新型作战力量单位、新列装专业岗位聚焦。据介绍,2019年新疆军区投入专项经费,组织多支新型作战部队35类紧缺专业的士官骨干,赴23个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跟训。这些“高精尖”专业士官骨干培训归来,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5月,在“侦察奇兵-2019”比武竞赛上,某旅中士梁志强夺得全能项目第一。他不仅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也拿到了军区士官人才跟踪培养的门票。与他一同入选的,还有155名参加军事比武竞赛取得名次、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尖子人才。

“士官跟踪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但只要有利于战斗力建设,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广辉介绍说,自2018年起,新疆军区研究制定士兵尖子人才跟踪培养方案,实行“百、千、万”士官人才建设工程——

按照战斗力标准,遴选百余名二等功以上功臣、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获得者、国际军事比赛摘金夺银者;千余名炮兵、防空、特战、陆航等主战专业尖子骨干;万余名覆盖全领域、各专业、初中高级的打赢尖兵。

为此,新疆军区分别建立打仗型人才数据库,实行垂直管理、跟踪培养,及时督促旅团送学送训、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学历升级,确保打仗型人才在谋主业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为了拓宽士官骨干的培养渠道,2019年年初,新疆军区推开“军地联姻共育强军人才”活动。他们在辖区内筛选23所具备一定资质的院校,就近与团以上部队签订“联姻共育士官人才”协议。院校每年定期派出师资力量入营教学、跟队培养,部队根据年度任务插空安排士官入校学习。

在精准培养、跟踪培养、融合培养的强力助推下,新疆军区“打仗型”士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11人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47人获二等奖;10人荣立一等功、96人荣立二等功,18人在国际军事比赛中摘金夺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涌现出了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刘加平等一大批打仗型尖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