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场到战场的距离有多远
——对北部战区陆军基层部队提升实战化训练标准的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宋子洵 通讯员 刘星楠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开展陌生环境实兵演练,无人机飞向目标空域。刘星楠摄
演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演”
——这里的“演”不是表演,而是要真正进入战斗的角色
“双冠王”竟然两遭“滑铁卢”!
这段经历,让某旅侦察班长、四级军士长凌乐对战场环境有了深刻理解:“平时训练不同于演习,演习又不同于打仗,这中间的差别着实不小。”
前年实弹射击中的一幕让凌乐刻骨铭心——
目标由过去白灰喷绘的圆形靶标,改成了等比例大小的运动坦克。在被火炮覆盖后,对手还可能向山背逃窜,留给侦察兵的时间极其有限。
逼真的战场环境让凌乐感到有些紧张,在装备操作上频频失误,最终成绩很不理想。返回营区后,凌乐认真反思总结,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努力提升自身短板,想在来年的实弹射击中打出好成绩。
谁知,第二年的演习场地换成了濒海条件。大海上,舰船开进的速度要大于以往陆上目标的前进速度。海滩上没有高地,凌乐只能将观察所开设在海滩隐蔽位置,观察视角和距离都受限,通过原有方式很难完成侦察任务。
这一次,凌乐的演习成绩依旧不理想。
怎么办?“适应!”凌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关键词,不经意间透露出训练的真谛:即使瞬息万变,也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适应的方法,练就克敌制胜的手段。
像凌乐一样,受环境影响,导致演习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官兵还有不少。这恰恰说明,官兵对于战场环境的适应程度还不够。
“演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演’,这里的‘演’不是表演,而是要真正进入战斗的角色。”旅党委议训会上,大家围绕战场环境展开讨论。
“与真正的战场相比,演习一定会有失真的地方。打破以往演练地域固定和战场环境单一的惯例,从营造逼真实战氛围、构设复杂战场环境入手,着力打造对抗演兵‘准战场’,是每一场演习都应当竭力去做的。”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
“关键在于官兵是否真正‘入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问题:现在的演习中,战场环境构设得越来越逼真了,但还是有不少官兵在演习中“出戏”。
“出戏”的原因在哪?一位多次参加演习的老兵说:“物资装载、向交战地域机动……很多演习的流程比较固定,甚至有时候对手会从什么方向打过来都大同小异。这样的固定套路,即使战场环境再逼真,也达不到实战的效果。”
某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过重大演训任务的官兵里,69%的人认为战争还很遥远,演训更像是完成一次任务,而不是打仗。
同样的问卷调查,却在另一个部队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该部参加过海外维和任务的官兵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谁也不知道,这五六公里的路程会遭遇什么。极端势力在路旁埋设炸弹,遭遇火箭弹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谁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是该部排长管泰然在维和期间的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置身这样的战场环境,怎能不专注于练兵备战?”曾经两赴马里维和的四级军士长韩立建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军装上衣的口袋里总是放着一封请战书。
当猛烈的炮火在耳畔轰鸣,当身着异国军装的人在身边走动,官兵们舍身和为国的勇气和上阵杀敌的血性仿佛在一瞬间被激发出来了——这大概是真正的战场带给军人独有的刺激。
如何让官兵真正“入戏”?许多部队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无形的焦点——战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