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追梦人:“藏东牦牛”的巡逻路

来源:学习军团作者:何勇 张秋等责任编辑:宋丽丽
2019-06-28 14:58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战马一想到边塞的肥草,抖动鬃毛就想要驰骋,金雕一看到天上彩云,就渴望飞上云霄。西藏昌都军分区边防某团四级军士长陈永国一遇到巡逻执勤,就有使不完的劲,一谈起巡逻执勤,就有说不完的话。请看——

“藏东牦牛”的巡逻路

“祖国交给我一条边防线,我把使命扛在男儿双肩。爬冰卧雪不惧风寒,枪林弹雨冲锋向前……”

一曲《我爱边防线》,回响在藏东南的高山峡谷间,一群钢铁哨兵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穿越攀爬。走在最前面的还是他:有着“藏东牦牛”之称的四级军士长——陈永国。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西段地带的高山峡谷区,处于祖国版图的西南角,海拔落差大,四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山高林密、河多谷深,猛兽出没、蚊虫肆虐,气候条件变化无常,巡逻道路凶险无比。

陈永国和他的战友们常年驻守、巡逻在这里。“牦牛”这个称呼太适合他了,黝黑的皮肤、勤恳的作风、倔强的性格,无不透露出牦牛的踏实与豪放。入伍以来,陈永国凭着“牦牛”体壮耐寒的特质,扎根祖国雄关14载;有着“牦牛”般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33次踏上生死征途;仗着“牦牛”“高原之车”“冰河之舟”的本领,爬坡上坎、跋山涉水,5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守卫边防14年间,他获全军士官人才奖,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

一个与众不同的梦想

甘肃民乐,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汉朝名将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的必经之地,1986年,陈永国在这里出生。从小陈永国便有一个英雄梦想,效仿霍去病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2005年,陈永国如愿以偿来到西藏。新训结束后,有人想去轻松一点的单位,或去学技术,而他却坚决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边防哨所去。

第一年,陈永国便申请参加巡逻。按惯例,第一次巡逻,只需空手跟着队伍了解情况,熟悉地形,陈永国却主动要求和大家穿一样的装备、背相同的物资,别人笑他自讨苦吃,他却反问一句:“当兵死都不怕,还怕吃苦?”随后便整理行囊,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巡逻路。

巡逻途中。

激情和勇气固然可嘉,但巡逻最终靠的是经验和实力,异常艰辛的六天五夜巡逻,翻越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穿过10多公里的沼泽地、20多公里的塌方地段,趟过8条冰河、通过7处泥石流冲沟、攀登11段千层梯……这一系列的“连贯作业”,给了这个初生牛犊一个“下马威”,崎岖的山路、险恶的峭壁、刺骨的冰河、危机四伏的密林搞得他晕头转向,疲于奔命。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变得稀薄,风雪铺天盖地,陈永国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在一截暗冰路段,没有任何经验的陈永国脚下一滑,顺着山势往下滚去。“伸手抓东西!”大家齐声喊叫提醒他。慌乱中,他抱住了一块突出的石头,躲过了一劫。望着深不见谷底的万丈悬崖,陈永国后背感到阵阵发凉。

巡逻途中过冰河。

第一次巡逻就差点丢掉性命并没有让他害怕和退却,却更加坚定了他要苦练本领在这条边防线上走下去的决心。回到连队后,陈永国认真研究地图,多方查阅资料,主动向老兵求教,每次巡逻都走在排头,每次危险都冲在最前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一张张巡逻3D图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怎样估算站立点到最近山口的距离”“如何在风雪弥漫天气下判定方位”……一个个数据包清晰地存储进脑海。

一条矢志精武的信念

翻开陈永国的笔记本,一幅幅防区地形图映入眼帘,不同的颜色标注密密麻麻。“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正是他执着不悔的信念。

陈永国所在连队承担着繁重的边境巡逻任务,每年大小巡逻 20次以上,一些官兵认为:“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完成好巡逻任务就够了,军事训练没必要那么较真斗硬!”“假如战争明天来临,你确保你能不掉链子吗?”陈永国一句话让他们不再吭声。

通过简易木桥。

为适应高寒山地作战特殊环境,陈永国坚持每天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俯卧撑“3个100”,每周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冲山头“3个3次”。巡逻路上别人休息时,他进行匍匐训练,路上全是乱石,胳膊和胯骨很容易磨破,晚上血迹粘着衣服脱不下来,一使劲儿就会带下一块皮肉。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自我加压,将弹壳放在枪管上,掉一次加练10分钟;别人往枪上挂一个水壶,他就挂两个、三个……

14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陈永国一直奋战在训练一线,顶风雪、斗严寒,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从不退缩。14年来,叫醒陈永国的从不是嘹亮的起床号,而是为国戍边、矢志精武的梦想。

战术动作授课。

在他的建议下,巡逻途中穿插进行快速机动、隐蔽伪装、野战生存、反击战斗等实战化课目演练,这些针对性训练大大提高了官兵们的技战术水平。

组织日常训练。

某新型武器配备连队时,陈永国便带领全班扎进了书海里,铆在了训练场,每张系统原理图一个一个过,每个操作动作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使新武器迅速形成了战斗力。同时,他还结合连队担负的任务,潜心研究《新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一场用生命凝结的情谊

2010年,陈永国参军的第5个年头,6月的一次巡逻中,依旧是他带队走在最前面。

巡逻途中,在雪山上。

此时,山下已是苍翠欲滴的夏日景象,而巡逻的必经之路——海拔4500米的知拉山口却还是大雪弥漫,茫茫风雪中看不见路在何方,原本标记的巡逻道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无迹可寻。失去了地标的巡逻队伍前后距离越拉越大,首次参加任务的新战士谭建勇不见踪迹,陈永国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战友顶风冒雪沿途找寻,于天黑之际在乱石岗中找到了满脸泪痕、瑟瑟发抖的谭建勇。见到陈永国,谭建勇飞扑进他的怀里,嚎啕大哭:“班长,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谭建勇的遇险,让陈永国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次巡逻经历,同样是新兵,同样是经验不足。

回到宿营点后,陈永国便将大家召集起来,传授巡逻经验、叮嘱注意事项:“明天我们要经过的地方草高林密,大家一定要注意队形,保持3到5米间距,这样既方便活动,又不至于拉得太远而掉队。”“新战友第一次走上巡逻路,一定要克服激动的心情,分配好体能,匀速前行。”

一句句暖心的叮嘱、一条条实用的经验,指引着战友们顺利完成了余下的巡逻任务。

巡逻第5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他们携带的巡逻保障物资冲得七零八落,面对饥肠辘辘的战友,陈永国从上衣口袋中拿出最后一块压缩干粮,对大家说:“赶紧分了,补充点体能,马上出发!”语毕,陈永国便转身去检查装备。“班长,你也吃点吧!”接过干粮的小张吞下口水问道。“你们几个把干粮吃完,我不饿。”陈永国头也不回。

巡逻途中。

入伍14年来,陈永国没有丝毫懈怠,时刻保持战斗姿态,时刻准备出发!

14年来,陈永国的妻子张银杰早已明白了“七尺之躯,既已许国,再难许卿”的道理,陈永国在西藏守“大家”,她就在家顾“小家”。

虽然长期的边防巡逻让陈永国患上了风湿疾病,但他始终坚持训练,保持着足够的专注和热情。“只要祖国召唤,只要部队需要,我会继续巡逻下去!”陈永国坚定地说到。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