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航迹好、13公里航迹好……”值班室内回响着铿锵有力地引导语,荧幕上战鹰的频谱点迹在连续跳动,他的目光紧盯目标。部队机动夜训结束,战机安全着陆,滑入“鹰巢”,此时的老潘长舒一口气,走出值班室。

老潘名叫潘正峰,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三级军士长。
其实老潘是个典型的南方汉子,个头不高,乌黑的头发夹杂着银丝,黝黑的皮肤被光阴和西北的风沙雕刻出纵横交错的皱纹,开怀大笑时更加明显。
老潘人如其名,为人正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性子倔强,像山峰上的顽石,认定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句话也是对他18载军旅生涯最好的诠释。
十八年干好了一件事
作为连队唯一的三级军士长,老潘荣誉等身,参加过的保障任务数以千计,上过高原、穿过大漠,连长和指导员对他的评价是“真正的标杆”,是信得过的“老同志”。

高中毕业后,还是小潘的老潘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结果被分配到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新疆。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与老家的江南水乡形成鲜明对比,他告诉自己,出来了就好好干,不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因为做事机灵,干活踏实,身边的领导,班长都很喜欢这个南方的“小个子”。让老潘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的第一个班长樊四军,樊班长因为处置特情及时,立了功,提了干。老潘暗下决心,要超过樊班长,当个排头兵。
老潘没有食言,开始狠下功夫研究装备。为了能把装备性能“吃透”,他主动联系生产厂家索要技术参数手册,此后便是吃饭时抱着册子看,休息时抱着册子看,睡觉前加班看,不懂的地方还打电话给厂家“刨根问底”。学习过程中,写下了万余字的心得体会供战友传阅学习。
老潘对自己特别“狠”,每次装备检查中总是“吹毛求疵”,容不得一丝马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对徒弟说:“我们是战机的‘第二双眼睛’,我们出了问题,战机就可能‘失明’,造成严重损失。”在他的带领下,台站没有出过一起人为事故,并获得两次集体三等功。
巧合的是,老潘遇到了和樊班长一样的特情。在一次重大演训任务中,战机即将返航,天气突变,狂沙四起,机场能见度不足50米,已不具备目视降落的条件,指挥员命令老潘所属台站做好引导准备。
老潘冷静部署,迅速分配任务。再次检查确认装备情况正常后,回到席位,紧握送话器,目光紧紧盯住荧幕,随时准备捕捉战机的点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空气似乎凝固了,值班室弥漫着紧张的氛围。五分钟后,一个微弱的光点突然出现,雷达捕捉到了战机,老潘快速滑动光标跟踪目标,连续铿锵的引导语传到送话器另一端的战机上。飞行员根据引导不断修正战机姿态,对准跑道,安全降落。当年,老潘因表现出色被评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身边的战友问老潘,“每天让自己这么累值得吗?”老潘笑着回答:“我就是做了一个战士该做的,只要能把工作干好,再累都值。”
责任在肩,桃李芬芳
入伍第三年,老潘当了班长,此后十几年间带出了30多个徒弟,其中12名战士先后被任命为班排骨干,7名战士陆续考上军校。对于培养骨干,“桃李芬芳”的老潘有自己独特的“育人经”。

2011年,杨秋龙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老潘所在的台站。家境优越的他,是连队有名的“刺头兵”,可老潘对他却是“不离不弃”。“讲故事”是老潘的“拿手绝活”,身边战友、先进模范都是老潘故事里的主角。日子久了,杨秋龙渐渐有所触动。
看到时机成熟,老潘语重心长地对杨秋龙说:“无论在什么地方,能力水平都是看家本领,为人处世是一生要用的东西。既然来了就好好干,今天比昨天过的好,不就是希望吗?收起你的坏脾气,你的本事才是你炫耀的资本。”话到心坎,秋龙红了眼圈,他向老潘承诺:“我要当连队最优秀的兵,做台站最得力的骨干!”
杨秋龙没有辜负老潘的一番苦心,收起了自己的傲气,跟着老潘苦练业务技术。他主动要求参加驻训任务,因工作突出、技术过硬,驻训期间保障有力,去年被任命为台长。

甘肃小伙贾和平,是连队少有的中士台长。与杨秋龙不同,来到台站后,贾和平适应能力极强,任何工作教过一遍就能独立完成,老潘打心眼里欣赏这个徒弟。
但就是面对这个样一个徒弟,老潘却偏偏用了“重锤”。正当小贾觉得自己已经“顺风顺水”之时,老潘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只能做好我交给你工作,却从来不会去思考自己能主动去做什么,好好想一想,你的能力就到此为止了吗!”一席话给了贾和平“当头一棒”。

受到“打击”的小贾很快振作起来,似乎像变了一个人。在连队人员紧缺时,他主动挺身而出帮忙“补位”。在其他台站工作期间,面对从未接触的装备,细心研究,耐心请教,并借机熟悉装备的操作及性能。后来,小贾又主动申请去参加司机培训,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连队的“全能型选手”,可以胜任连队所有业务岗位。闲暇之余,他还跟着老潘学理发,学做饭,学手工,如今同样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台长。
家永远是埋在心里的牵挂
别看老潘在连队总是一副“硬汉”模样,在他心底有块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家人。
每每闲暇时间,与远在3900公里外的江苏盐城妻女的视频通话,是老潘最开心的时刻。屏幕那头,女儿潘歆月眼巴巴地盯着老潘:“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多想你能来参加我的家长会,我这次考试所有科目都是90分以上……”看着可爱的女儿,老潘的眼框瞬间湿润了。

与妻子结婚12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都由妻子一人打理,而她更多的是理解,没有发过一句牢骚。女儿可爱懂事,在作业本写下对老潘说的话:“虽然我很想爸爸,妈妈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带着我,很忙碌,但是我跟妈妈都很支持爸爸的工作,因为我爸爸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所以我感到骄傲……”
是啊,舍小家,为大家,是军人的特有“属性”。因为是军人,所以要学会奉献;因为是军人,所以要学会忍耐;因为是军人,所以爱的深沉。

如今,老潘依然在努力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军旅航迹。在这绿色的军营里,还有千千万万个“老潘”在为强军事业奋斗着。
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人,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人,我们的城市万家灯火;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人,我们的祖国山河无恙!让我们与“老潘”们一起奋斗,在强军征途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军旅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