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牛居(右一)正在组织训练。
南疆边海,一声哨响划破清晨的薄雾。再翻过一个山坡就到终点,冲刺阶段,杨牛居领先的优势却越来越小。逐渐失去知觉的后腰,正一丝丝抽走他身上的气力,但在特战排待了12年,第一名他从来没有让出去过。
支队比武前三个月,面对杨牛居急转直下的身体状况,中队长何湖再也不肯让步,一纸命令,将自己最好的班长踢出比武队,调配到训练基地担任集训教官,切断了杨牛居参加比武的任何机会。
“再快的腿,也跑不过岁月。”集训队里,这个获誉无数的传奇班长,成了众人背后议论的焦点,年龄和伤病,仿佛给杨牛居的特战生涯判了“死刑”。
“军人生来就没有后退。”暂时的妥协,并不能让杨牛居死心。其实,这样的“困境”对他而言早已不是第一次。
12年前,荧幕上那个牛一样倔的许三多,让杨牛居认准了死理——当兵,做有意义的事。就这样,带着父亲的一句“木三尼干”(哈尼语,意为‘好好干’),这个哈尼小伙第一次走出了梯田环抱的家乡。
说不清普通话、不会写汉字,黑脸白牙,外加一句发音不准的“我试试”,成了新兵连里杨牛居独有的标志。整理内务、评比竞赛、比武会操,只要有活干,他总冲在第一个,只要有挑战,他都想闯一闯。虽然文化水平低、起步慢,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杨牛居后来居上。
但谁也没想到,分兵前一晚,他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当兵就要挑战自己。”面对指导员的劝说,杨牛居斩钉截铁,一口回绝了进机关学驾驶的“美差”,以帮厨的身份,在机动中队“赖”了下来。
切墩洗菜、劈柴生火,后勤班里的杨牛居表面干得起劲,但心底里却不服气。集合唱歌、队列行进,只要有比较,他就不肯松劲。下连第一个月,凭借着一股子敢冲敢闯的劲头,他硬生生从11个战斗班手里把内务卫生流动红旗给抢了过来,被破格编入了特勤排。
从伙头兵到特战尖刀,杨牛居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格外踏实。
那年,杨牛居迎来了自己的特战指挥首秀。预演中,情况显示员失手投偏了爆震弹,近距离的爆炸,让杨牛居的双耳和右腿瞬间失去了知觉。埋进小腿里的碎铁块,把鲜血烧成了半截拇指粗细的黑色痂块。
“特战队员就是尖刀铁拳,任何时候都要顶在前面。”作为指挥员,杨牛居深知肩上的责任,他顾不上战友的劝阻,任凭腿上的伤疤结了又破、破了又结,带领全体队员打了一场场胜仗。
2013年总队“四会”教练员比武,“狙击小组战术”的命题一出,瞬时无人应战,带队参赛的人选像块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轻易尝试。就在支队领导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通电话直接打到了参谋长办公室,杨牛居主动请战。
训练场上,他练兵很严、对自己更狠,一个示范动作有时要反复上百次才算达标;办公室里,他缠着文书补课赶队,硬逼着自己学会了电脑,从训练视频里找寻着破题的开口。
40天的时间,从办公桌上大半米高的资料里,杨牛居层层剥开了课题,在一次次嘶哑又越发洪亮的口令声中,示教课目有了雏形。
比武场上,一抹红肩章格外显眼,杨牛居目光如炬,稳控全场,随着一声狙击枪响,“犯罪分子”应声倒地。杨牛居用一枚三等功奖章,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冬日的靶场阳光和煦,比武场上的氛围却异常紧张,胜负的较量持续到了最后一刻。杨牛居凝神聚气,转向最后一个靶标,瞄准、预压,狙击镜里的准心死死锁住目标,最终的悬念呼之欲出……
“5发全中!” 走下靶位,杨牛居灿然一笑,黝黑的皮肤映着一口白牙,抛出一句“下次谁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