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护卫舰:驰骋深蓝的“带刀护卫”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兰济民 张 杰 陈家乐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2-18 15:37:00

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资料图片)

法国FDI护卫舰。(资料图片)

英国26型护卫舰。(资料图片)

阿联酋贝努纳级轻型护卫舰。(资料图片)

德国F-125型护卫舰。(资料图片)

护卫舰是以中小口径舰炮、反潜鱼雷、反舰导弹、防空导弹为主要武器的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又称护航舰或护航驱逐舰。

同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一样,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当今的护卫舰舰载设备更加先进,火力更强,综合作战能力更强,执行任务更加多元,从而赢得各国海军普遍垂青。

近几年,俄罗斯的22350型护卫舰陆续下水服役,20380型和20385型护卫舰继续“添丁进口”,短小精悍的22800型护卫舰多次进行海试。

美国海军则在研发星座级导弹护卫舰。该护卫舰将能执行包括防空、反潜、反水面平台和电子战在内的多种任务。

去年10月底,澳大利亚与英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始以26型护卫舰为基础,由后者为澳海军建造9艘猎人级护卫舰。

显然,护卫舰仍在继续受到各国追捧,逐渐成为当前建造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海军舰种之一。

砺刃近海—

“带刀护卫”成长史

追溯护卫舰的发展历史,英国是最早命名并使用这一舰种的国家。早在单桅帆船时代,英国就开始建造护卫舰用于近海防御。

日俄战争中,俄国建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于护卫护航的作战舰艇,用于在海军基地附近海域进行防御作战。当时,护卫舰排水量较小,一般只有400-600吨,火力弱、航速低、抗风浪性差,只适合在近海活动,作用发挥有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护卫舰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对协约国海上商船编队构成较大威胁,用于护航和反潜的护卫舰获得长足发展,这类舰船的作战任务和使命也在战火中得到基本确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潜艇部队的威胁日益增大,这对护航舰船的综合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美、英等国开始着手建造编队专属的护卫舰。

美国海军对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进行改造,建造了巴克利级护航驱逐舰,其中“英格兰”号曾创造半个月内击沉6艘日军潜艇的战绩。在遂行大西洋护航任务中,较为有名的要数英国的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接近2000吨,既装备了防空炮,也配置有深弹投掷器、深弹施放轨、刺猬弹发射器等用于攻潜,已初具现代护卫舰雏形。

二战结束后,英国对国内的各类轻型护卫舰、反潜护卫舰进行整合,并将二战时期建造的护航驱逐舰统一划入护卫舰的范畴。

同时,英国开始建造新一级舰船来取代二战时期性能相对单一的护卫舰群,12型护卫舰就此问世。冷战期间,护卫舰的武器装备跨入导弹化时代,“带刀护卫”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适用—

舰艇家族的“多能猎手”

护卫舰在诞生之初,主要凭借其造价低廉、建造迅速的优势,运用相对有限的武器装备来遂行护航、反潜等任务,在大舰巨炮时代,扮演着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随着时代发展,昔日的海上霸王战列舰已难觅踪影,巡洋舰形单影只,濒海战斗舰处境尴尬,护卫舰却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堪当海战多面手。一方面,护卫舰的吨位有所增加,客观上满足了安装更多先进舰载设备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探测设备集成度提高,各国海军新型护卫舰普遍装备了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搭载小型相控阵雷达的导弹护卫舰能够更好地执行防空、反舰、反潜甚至对地攻击任务,俨然成为现代海战中的多能杀手。例如,法国FDI护卫舰的亮点之一,便是采用了集雷达、光电、电子战、通信设备于一体的综合桅杆,其核心是由泰利斯公司研发的“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法制战舰上首次采用固定4面阵数字式AESA雷达,可以执行远程三维监视、水平搜索、火控引导等多重任务,使该舰有了较好的对空态势感知能力。

小舰能“办大事”。当前护卫舰已可装备舰载垂发系统。所采用的模块化设计省去了甲板式弹库装填发射所需的复杂操作、控制部件,占用舰艇空间较少;导弹发射装置的通用化,则使得多种导弹可以实现共架发射。欧洲多任务护卫舰装备了“席尔瓦”垂发系统,可以发射“紫菀”防空导弹、MDCN巡航导弹。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装备了“鲁道特”和3S14垂发系统。据称,美国星座级护卫舰则将装备32单元的MK41垂发系统。

以往,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是5000吨以上水面舰艇的“专利”。2015年的一个深夜,26枚“口径”巡航导弹从俄海军里海舰队的4艘轻型护卫舰上发射。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发射“口径”巡航导弹的舰艇排水量无一超过2000吨。“口径”导弹经过伊朗、伊拉克领空,准确命中位于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的军事目标。

俄海军此次行动,证明了“大弹”不是只能装在巨舰上,小舰一样可以扛“大弹”、办大事。

造价“亲民”受垂青。由于护卫舰造价相对较低、“本领”不小、适合大批量建造,各国纷纷量身打造新一代护卫舰。

俄罗斯的20380型轻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不足2000吨,但装备有12单元的垂发系统,用于发射中程与短程防空导弹。除此之外,它还有两组四联装“天王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可谓攻防兼备,是俄制武器装备优化整合方面的代表之作。

去年,俄罗斯国防部增购了多艘包括20380型轻型护卫舰在内的护卫舰。

美国在分布式杀伤概念推动下,将星座级护卫舰纳入建造计划,希望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大型驱逐舰的数量需求。

欧洲一些国家则将护卫舰作为海军的主力舰艇。当前,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主要由萨克森级、勃兰登堡级、不莱梅级护卫舰构成。其中萨克森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6000吨,甚至超过了一些驱逐舰的吨位,综合作战性能比较突出。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对建造和购买护卫舰,不同国家各有各的选择。受财力限制的国家倾向于发展在近海作战的护卫舰。濒临半封闭或封闭水域的国家更乐意建造小型和更具操纵性的轻型护卫舰。

阿联酋的贝努纳级轻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仅800吨,短小精悍,可以担负近海巡逻、扫海警戒、护渔维权以及反海盗等多种低烈度任务。

驰骋深蓝—

“火蓝刀锋”锻造新战力

当前,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远洋护卫舰,更多类似的“火蓝刀锋”正欲乘势而起、驶向深蓝。比如,俄罗斯紧锣密鼓地建造22350型护卫舰,英国正在建造26型护卫舰,澳大利亚向英国BAE系统公司订购了9艘猎人级远洋护卫舰,以色列向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订制“萨尔6”型护卫舰,日本建造30FFM导弹护卫舰等,无不彰显着这一趋势。

随着技术浪潮汹涌澎湃,海上平台的威胁来源更加多元,护卫舰在日渐隐形化、多功能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融入无人元素。英国31型护卫舰直升机起降甲板下方有一个大型任务空间,用来容纳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的任务控制设备。日本的30FFM导弹护卫舰除了可以起降无人直升机外,艉部还设置有一个大型舱室,用于释放新型无人水面艇和水下自航机器人,配合声呐系统进行反潜、扫雷作业。

未来,护卫舰除了提高自己的自动化水平,还将与无人舰艇协同,或者作为后者的指挥舰,发挥更大作用。

突出网络制胜。世界军事强国普遍重视协同作战体系的建设,通过网络对作战力量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掌握战场实时态势,缩短决策时间,提升作战效能。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当前护卫舰发展过程中。比如,美国海军在招标建造星座级护卫舰时,就提出了将其纳入航母编队和两栖远征打击群的需求,以便扩大态势感知范围。法国的FDI护卫舰从设计之初就引入“多平台态势应对保持”系统,以便实现与其他作战平台有效协同。

注重设备通用性。注重技术与设施使用上的成熟性,是各国选择、建造护卫舰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各国的新建护卫舰无不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点。如德国的MKS-180型护卫舰,将基本延续F-125型护卫舰的格局。法国的FDI护卫舰设计则源自FREMM护卫舰的缩小型号FM-400。这种“不谋而合”,体现的是各国海军对成熟技术与平台的高度信赖,对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共同追求。但同时,新型护卫舰的发展也大多突出可拓展性,旨在为今后加装新型舰载设备预留接口与空间。

具体到舰载设备上,通用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以美海军的舰载雷达为例,星座级护卫舰所使用的SPY-6(V)雷达,与伯克级驱逐舰、两栖攻击舰所使用的雷达没有太大的不同,通过优化组合,就可以适应不同类型舰艇的作战定位,进而实现在提高战斗力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