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部跨单位统筹协调训练资源——
同场共训打造“合成练兵域”
■岳小林 莫珀滔 解放军报记者 李攀奇
训练场上,黄沙滚滚、障碍重重,发射单元官兵密切协同,极限越障;电磁空间,电抗单元官兵运指如飞,在无形战场展开角逐……前不久,记者走进火箭军某部综合训练场,火热的练兵场景让人目不暇接。
记者仔细询问得知,同场训练的官兵竟来自该部所属多个不同单位。近段时间,他们常驻该营区,完成了多个以往需跨单位协调、转场多地才能开展的合成训练课目。
“组织这样齐聚一堂、互为条件的跨单位合成训练,已成为我们的训练常态。”该部领导介绍,以往各单位分头组织合成训练,场地难协调、课目难展开、时间难统筹、条件难构设,筹划训练时常常感到捉襟见肘。为此,该部在训练场升级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合成训练需求,在复杂地形上建起综合训练场。场地建成后,他们统筹协调所属各单位共享共用综合训练场。
“这里原本是一座花园,我们改建成了训练大厅。”谈及综合训练场建成后的变化,该部一名领导介绍,多支部队入驻该营区,成功在同场训练中构建互为背景、互为依托的逼真对抗环境,将不同要素常态融入训练中,锻造攥指成拳的胜战合力。
走进训练大厅,记者看到,来自不同单位的干部共同研究制订训练方案,联合导调指挥。随着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指挥所临机导调道路损毁、精确打击、特战袭扰等特情,检验参训官兵应急应战水平。
“不同单位承担任务不同,能力优势也不一样,聚在一起才能取长补短。”指挥所内一名参谋告诉记者,在机关多个部门协调下,他们依托综合训练场,构建多支部队互为条件的训练协作机制,参训单位共同研究合成训练机理,最大限度提升部队实战能力。
记者通过大屏幕看到,伴随保障的警卫分队时而组织防护,时而迂回绕行,时而利用地形抗击,护送战车进入发射阵地。到达指定地域后,导弹分队立刻展开设备、起竖导弹、准时点火。来自不同单位的各要素紧密配合,圆满完成战斗发射训练。
“未来战争,任何单元脱离体系都寸步难行,这样的默契正是长期协作训练的成果。”该部领导介绍,综合训练场建成以来,所属各单位围绕各自使命任务组成一个个合成训练对子,探索走开自主统训方法路子。一方训练场,成为各单位互为条件、互为支撑的“合成练兵域”。
日落西山,将士归营。来不及休整,训练的“下篇文章”已悄然展开。前期合成训练,暴露出通信链路不畅、作战指挥不协调等问题。指挥所立即组织召开“诸葛亮会”,让各单位、各专业的训练尖子和技术骨干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个个破解难题的“金点子”浮出水面。
复盘结束,多个单位兵不卸甲,针对短板弱项就地展开复训补训。该部领导介绍,随着合成训练不断深入,他们形成了训后复盘研讨、集体交流探讨、实践论证完善等一整套流程。在训练中发现问题的单位可就地转入驻训状态,而该部机关也尽力提供训练资源保障,为各单位磨刀砺剑提供助力。
为进一步提升合成训练质效,该部所属各单位还打出人才培养组合拳,携手制订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统筹资源培养打仗人才。前不久,来自某部的技术骨干利用训练间隙,为多家驻训单位官兵讲解导弹武器系统相关知识。
训练资源共享,助推合成训练质效提升。前不久,该部展开阶段性考核,结果显示,所属部队整体训练水平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