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言败是血性
——读《战场无亚军》有感
■陈志斌

一曲狂飙奏凯歌,永不言败是血性。刘洪顺研究员撰写的《战场无亚军——军人血性与血性军人》付梓之时,能够近楼台得先读,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掩卷之际更是有几分思索,些许感慨。
好书自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正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18年党的十九大之后的中国,自然是别样的春天。
《战场无亚军》选题抓得准看得远。习近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之初,就作出了军人要有血性的重要指示,说明这个问题是应该特别关注的,加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周边各种各样危机的出现,出版这样一本书,全面地系统论述一下军人血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前军队大的精简整编已经完成了实质性的阶段,无论今后军队如何整装上路,我军的光荣传统、政治本色、战斗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是不能放弃的,也是不能失传的。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战场无亚军》带了一个好头,至少给我军新时期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抓手。本书一个非常出彩的地方,就是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色彩,非常接地气。这本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对当今中国的很多社会现象从正面进行了诠释和解答。
文化现象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2017年8月份上映的电影《战狼2》在整个社会引起了轰动。为什么《战狼2》成了中国电影之最?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正在从一个微卑软弱的民族心态,向一个大国强盛的民族心态转变。爱国主义的情绪空前高涨,这就是导演吴京所说的“一根火柴的效应”。如果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心理建立起来,在未来战争中犯我之敌必败无疑,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战场无亚军》这本书所要表达的重要理念。可以说,血性来自于信心,来自于民族的自强,它是整个民族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费劲逞强。
如果说一个作家是替整个民族在思考,那么这个作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今的中国的领袖和百姓的心态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本书也积极地适应了这种改变。我们可以回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千疮百孔、百废待举,接着又发生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可以说是战争连着战争。我们印象中的周总理总是日夜操劳,为了人民的吃穿住行,最后积劳成疾。毛主席最关心的是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只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可见心态和状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老百姓到处都在讲“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就是已经在被改变的国家和正在被国家改变的人民。
就像是我们推着一辆车在前进,开始是一步一步地吃力地推,后来这辆车越来越快,跑了起来,谁也拉不住它。这就是“势”和“运”。它的前进和方向是不可改变的。这样一个国家和状态,如果再发生外来势力的欺辱,人民当然会要求国家的保护和安全,这就是人民军队的血性所在。从这点上说,当今时代军人血性的张扬,正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视野与身心更加感同身受,所以更加容易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可以把过去几年几个月才能够传播的信息,在几分钟之内传遍全世界,同时让亿万人共享。这又是一个新的实践,是一个新的命题。今天中国的强大,使我们常常地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几百年来所受的屈辱和压迫,它必然要使中国人的血性开始复归。也就是说,一个强大的民族才配得上谈论血性,一个强大的国家,才有资格和能力展示它的血性。这也是《战场无亚军》这本书的现实价值所在。
战场无亚军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两者是完全吻合统一的,都是以胜利为目标的。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标准就是能打胜仗。这个道理《战场无亚军》这本书讲得再清楚不过了。
联系到人民军队的建设,我们的军改应该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装备也正在向一流迈进,我们的后勤保障也是一流的。这就像是一把已经锻造好了的青虹宝剑,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是还没有淬火。世界一流的军队,必须有一流的军事思想、一流的军事战略指挥,必须经过实战的检验。所以,中国军队必须从战场上才能走向一流,它也应该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冠军。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中国梦的逐步接近,前边有绿树鲜花,也会有刀光剑影。我们砥砺前行的时候,一定是“飞鸽在前,剑锋在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离不开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而这支军队,必须是从战火中打出来的冠军。
冷的边关,热的血,高扬的战旗,不屈的血性。战场是最残酷的考场,胜利才是军队交给祖国最满意的答卷。
2018年5月5日,北京。
陈志斌,笔名,心戈,男,汉族,出生于1952年,山东海阳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炮兵团战士、班长、书记,济南军区军医学校教导员、组织科科长及前卫话剧团一级编剧。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乱世豪门》,长篇纪实文学《喜马拉雅山的雪》(合作)、《冰点下的对峙》、《东方的落日》(合作)、《二战风云系列》、《魔匣》、《死地》、《冻土》、《梦魇》(合作)、《邓小平和他的贴身警卫》(合作),电视连续剧剧本《真情》(合作)等。长篇报告文学《前门外的新大亨》(合作)获1994年炎黄杯报告文学奖,中篇小说《明湖龙蛇斗》获1990年全国报刊连载二等奖,《流动的雪》获1990年济南军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大型话剧剧本《徐洪刚》获1994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