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它们是支撑现代空战的“幕后英雄”

来源:飞天科普周刊 作者:杨慧君 发布:2019-04-09 08:40:5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2月26日,印度战机越境轰炸了穆罕默德军在巴控克什米尔的一处营地。翌日,印度雷达发现了巴基斯坦的一个混合攻击机群正向印巴实际控制线前进。随后,印度的战斗机紧急升空,前往拦截。虽然,印巴双方都对外宣称,击落了对方战斗机,但是不管这场空战真相如何,印度依然心有余悸。幸亏预警探测雷达事先发现了巴方机群,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空战已不再是孤胆英雄驾驶的飞机之间的对决,而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那么,到底是哪些“幕后英雄”在背后发挥着默默无闻的支撑作用呢?

预警探测系统:千里眼与顺风耳

第一位登场的“幕后英雄”是预警探测系统。该系统是指为获取防空所需的空情信息和防空体系各种装备工作状态信息的仪器和设备,如预警雷达、预警飞机、预警卫星。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将飞机拖入了人类战争的漩涡,开启了空中战场,战略轰炸、空中压制、空中支援、防空作战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

正如“有其矛必有其盾”一样,如何尽早预测来袭敌机,有效组织战斗机实施空中拦截,成为世界各国军事机构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以雷达为核心,逐步建立了功能完备、体系庞大的预警探测系统。

美国基于全球军事存在与快速介入的需要,强调机动部署、快速响应、体系化和信息化,重点发展兼具预警和指挥控制双重职能的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

美国防空预警系统可对来袭轰炸机提供3小时的预警时间,对低空巡航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达270公里,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可对来袭的轰炸机和巡航导弹实施远程、大空域的战略预警。

而俄罗斯则突出大纵深国土防空的思想,重点建立地基预警探测和指挥系统,在国土范围内部署了上千部的警戒、引导和目标指示雷达,构成交错配置、绵密多层的对空警戒系统,并依靠空中预警机弥补地面雷达探测低空目标能力不足的弱点。

而其他一些地区性国家大多奉行“地区威慑”的军事战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采购或自研机动型的战术雷达系统,采用防空与反导相结合的机制,特别注重雷达的机动性和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

指挥控制系统:高效运转的大脑中枢

第二位“幕后英雄”是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是指对防空体系中各种装备实施一体化的管理和协调的软硬件总称,由各级指挥所及其控制的引导、制导雷达,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施组成。

美军防空作战的指挥控制系统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也高,雷达、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的技术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是高度信息化的指挥控制体系。

此外,美军的防空系统电子设备均具有较强的电子对抗性能,并经受过严格的考验,为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度信息化的指挥控制体系也会造成致命的错误。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为严防每一枚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启动了自动发射程序:当探测到导弹发射信号和轨迹后立即发射拦截。而疲于奔命的雷达却错把友军飞机当成了导弹,随后触发自动射击程序,导弹锁定目标直接发射,将一架狂风战机和一架F-16战斗机彻底击毁。

反观那些军事实力远不如美国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实现信息探测感知和火力一体化,不具备高度一体的指挥控制体系,即便采购了最先进的预警机、防空导弹、雷达等先进装备,也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地面火力打击系统:一个个坚实的拳脚

第三位“幕后英雄”要数地面火力打击系统了。地面火力打击系统包括防空导弹、高炮、高射机枪、激光杀伤武器等多种防空兵器,根据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的作战方案及跟踪拦截数据,对敌空袭目标实施拦截和干扰。其中,担当绝对主角的当属各型防空导弹了。

防空导弹从其诞生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期间各国发展导弹型号近百余型。它们中有身经百战的爱国者系列防空导弹,也有世界军贸市场上的“耀眼明星”——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还有物超所值的“低空杀手”——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在海湾战争中,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的精彩对决开启了一体化防空反导实战应用的先河。在叙利亚战场上,宝刀未老的铠甲、山毛榉、SC-125和S-200防空导弹系统令俄制防空系统声名远扬,多个国家排着队去抢购。而成名于阿富汗战争中的毒刺导弹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列装范围最广的单兵防空导弹。

随着高能激光技术的逐步成熟,“发现即被摧毁”的各型激光武器,也将逐步走向防空战场。

数据链:遍布全身的战场神经

第四位“幕后英雄”是数据链。数据链是连接各个系统的一种信息处理、交换和分发系统,是贯穿整个作战流程的“战场神经”。

数据链与传感器、武器系统、指挥系统紧密结合,将地理空间上相对分散的作战单元、探测单元、支援力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保证信息实时、可靠、准确地传输,实现信息共享。简而言之,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内,将恰当的空情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发,确保作战人员和装备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完成恰当的防空作战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作战单元之间只能通过传统的语音通信进行信息的传递。由于信息延误的时间过长,来袭敌机往往已经达到目标上空并完成轰炸。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将其防空预警系统率先在雷达站指挥控制中心间建立了采用数据通信的数据链,使其防空预警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为15秒,作战效能提高了近40倍,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由此也引发了世界各军事强国对数据链技术的研究热潮。

如今,第四代数据链技术已得到实战验证,正在向着第五代飞速发展,俨然已成为引导信息化军事变革的核心技术。(作者:杨慧君)

责任编辑:伍行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