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征之殇
从不务正业到饮恨而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新兴海岸防卫力量的岸基反舰导弹快速发展。近岸防卫圈的扩大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由舰向岸的机动距离被显著拉大,由此产生了“超视距”作战理论。从这一新理论的视角来看,美国海军陆战队当时的两种主战装备似乎都有点不够用了:气垫登陆艇目标太大、防护能力较差,而“两栖突击车”速度太慢、登陆用时太长。因而,美军计划装备一种水上速度更快、地面机动性更好、火力和生存力更强,并具有指挥控制功能的两栖作战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先进两栖突击车”项目应运而生。该车将设计重点放在提升航渡速度上,其水上最大机动速度比“两栖突击车”快3倍多,同时还增强了火力和防护能力。

“先进两栖突击车”测试定型后不久,伊拉克战争打响。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职能转变越发清晰——从属性为“海”的两栖登陆作战转到属性为“陆”的远征作战。“先进两栖突击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抢滩登陆,而是载着陆战队员游走在科威特、阿富汗和伊拉克境内的各条公路上。
可是,面对公路边随处可见的简易爆炸装置和火箭筒,“先进两栖突击车”的“皮”显得实在太薄了。如果把装甲加厚,它又会因为太重而无法航渡。为了彻底纠正“先进两栖突击车”这种“不务正业的状态”,完成海军陆战队的华丽转身,2003年9月10日,“先进两栖突击车”项目正式更名为“远征战车”。
不过,“远征战车”项目并没有完成它的“远征”。它的耗油量是“两栖突击车”的2倍左右,运货量却只有后者的一半。它引以为傲的高航速,在遇上恶劣气候和特定环境时也会沦为摆设。性能不稳定,拉长了研制周期,导致“远征战车”研制费用大幅攀升。据报道,在“远征战车”项目下马的当年,它的单价已经接近M1A1主战坦克的2倍。这些问题决定了“远征战车”饮恨而终的命运。毕竟谁也不会和钱过不去。
从根本上讲,作战任务的转变才是“远征战车”下马的罪魁祸首。在无迫切登陆作战需求的背景下,两栖车辆由舰向岸的高机动性无异于“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