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产一线军工人,攻破了50多个国家重点技术难题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雷卫东 刘志鹏 周远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1-03 02:49

工作至今,周建民完成创新成果上千项,解决国家重点高新项目量具技术难题50多个。周建民还对专用量规进行改造,生产了15套合格工装,将耐用度提高了30多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了行业内多个“第一”。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十九大代表、淮海工业集团十四分厂量具钳工周建民领学领悟,带头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基层工匠同样要有创新思维

“工人身处一线,从事看似简单重复的生产活动,其实在创新方面同样大有所为。”10月26日晚,十九大代表、淮海工业集团十四分厂量具钳工周建民返回单位后,不顾路途劳累,第二天一上班就走上了宣讲十九大精神的讲台。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句话说到了我们工匠人的心坎上,更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作为军工企业的技能工人,只有投身创新,才能推动军品质量接续攀升!”周建民一席话,让工友们热血沸腾。

在采访中,说到技能创新对军品质量提升作用,周建民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年初,周建民在企业调研发现,某型军品的一个弹簧需要在压缩状态下安装,安装完毕后再将弹簧恢复。传统的安装方法是先用线把弹簧绑起来,安装后将线剪断,费时费力不说,还会留下线头、细毛等多余物,影响军品质量。

针对弹簧安装难题,周建民和工友们一起开展创新攻关。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一套辅助工具,成本只有十几元,安装弹簧时省时省力,不仅可以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没有多余物,军品质量随之得到提升。

前几天,一位工友找到周建民,诉说了自己遇到的技术难题——某型装备配件比较特殊,需要在一个圆环内壁打一个不穿透的圆孔,由于原件较小,无法从里面打孔。工友在实践中,通常是先在外侧打孔穿透后,再将圆孔外侧封堵,工序麻烦不说,打穿后封孔影响了配件的整体性。

随后,周建民带领工友研发了一种能拐弯的钻孔机,钻进圆环内部打出了不穿透的圆孔,不仅工序简单了、能耗降低了,更提升了配件的质量。

像这样的创新成果,周建民还有很多。他创新试验出一系列操作方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三要诀加工法”“反响研磨法”……这些操作法系统整理后,被所在企业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

工作至今,周建民完成创新成果上千项,解决国家重点高新项目量具技术难题50多个。周建民还对专用量规进行改造,生产了15套合格工装,将耐用度提高了30多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了行业内多个“第一”。

“毫不夸张地说,军工企业产品设计部门的研发成果,最终实现离不开技能工人的创新。即使是传统的武器装备,一个加工工艺的改变,也会带来军品质量的提升。”周建民告诉记者,自己临近退休年龄,他现在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主要用来收集整理自己的技术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

(雷卫东、刘志鹏、本报记者周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