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中国未来舰载机?
一直以来,有关歼-15之后中国海军舰载机的讨论就从未停止,一般来说,专门发展一种四代舰载机可能性不高,中国目前在研的两款四代机歼20和歼31无疑是未来舰载机的重要选项。那么,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谁更适合登上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型战斗机由干体积较小,所以能在航空母舰上部署较多数量,对于航空母舰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例证的是美国的F/A-18“大黄蜂”系列,法国的“阵风”-M等。这种观点的国内支持者认为,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是确保第一岛链内部,因此中型战斗机歼31的作战航程完全适合,而且战机发展讲究传承,研制了歼-15的沈飞在经验和工艺上也会更有优势,你看,更多,更好,难道歼31上舰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对于中国航母舰载机来说,数量优势和作战能力优势的区别一样明显。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为例,其在苏联时代的配载方案,是24架苏-33或者36架米格-29K,中型米格-29K比重型苏-33仅有不到50%的数量优势,反应到我国自用航母上也是如此,比米格-29更大的歼31和比苏-33更短小的歼20。其数量优势将进一步缩小,而性能上的劣势将更进一步的放大。
陆基战斗机上舰一般来说尺寸有有所扩大,体型与歼31类似的F-35在发展为舰载机F-35C的过程中,空重增大到15700千克,机翼面积从42.7平方米放大接近20平方米达到了62.1平方米。F-35在改进改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歼31一样必然会遇到,舰载机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确保在低速状态有足够的升力,而歼31样机较小的机翼面积无法满足在航母上起飞或者着舰的需求,只能和F-35C 一样靠放大机翼实现,而放大机翼增大空重又必然需要更大的机翼,形成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