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同年,在北京某科研院所工作的青年工程师刘兆民,从北京火车站出发,仅被告知“去前方”。最后,他也抵达了金银滩。
刘兆民的研究方向是炸药爆破,而在当时实验设备的简陋超乎想象。炸药切割等高危工作,是在人体静电接地的情况下用铜锯手工完成的,爆炸随时可能发生。
但刘兆民并不知道,当时在20个省市区的400多个工厂、科研机构里,超过一万名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和他一样为同一个目标日夜操劳。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与核武器研制有关。
1964年1月,中国第一瓶丰度为90%、可作为原子弹装料的高浓铀235研制成功;4月,中国第一套核部件生产成功;5月,武器级高能铀核心部件准备就绪。
6月6日,在金银滩221基地,刘兆民全程参与的“全球聚合爆轰实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原子弹技术攻关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