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线部分指挥人员合影(资料图)
对杜学友而言,尽管那次神秘之旅之前他听闻过原子弹,但从未料想它会与自己产生实际联系。在兰州下了火车后,又坐卡车,经过两天两夜的跋涉,杜学友终于来到了金银滩。尽管对艰苦的生活已有心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是让他和同伴始料未及。
“第一天就赶上大雪,我们凑合着搭了个帐篷,每个人的行李只有‘四大件’,就是狗皮帽子、羊毛毡、帆布棉鞋和棉大衣。结果一觉睡醒,头上、脸上结满了霜,和圣诞老人一样。”杜学友说。
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在金银滩从事核武器研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杜学友等人,每人每月的粮食供应仅10公斤,且几乎没有副食。
“我们饿得腿部浮肿,指甲全陷了下去,实在没办法了,就从草原上捡蘑菇、到山上打猎。”杜学友说。
在这样的条件下,1963年,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那年夏天,我们终于可以洗澡了,那是我五年来洗的第一个澡。”杜学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