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兵器天地>>正文

武直-10:超视距攻击是一大特点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责任编辑:遥远2014-07-23 11:51

(原标题:武直-10空中历险记

从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诞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向战场,再到上个世纪50年代,武装直升机的正式诞生,世界军事史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低空旋风,陆军的作战维度出现了新的空间———“第五空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武装直升机就显示了突出的军事应用价值,并把现代战争在近地空间领域的斗争推向了一个新时代。

转眼之间,我军首款专用型武装直升机列装部队已经3年,从首次试飞、首次海训、打实弹,到首次奔袭千里参加跨区机动演练,如同一名剑客,武直-10正在慢慢成长成熟,逐渐成为让敌胆寒的“武林高手”。回忆这几年来与这名无声的“战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心有灵犀,留下许多难忘的瞬间和经历。这其中,有艰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的欣喜与自豪。

特情处置乃“家常菜”

提到飞行员,许多人会联想到:“天之骄子”“翱翔蓝天”“豪气干云”“勇者无畏”等等这些溢美之词,其实光彩的背后,除了辛酸和汗水,还有危险时刻相伴。正所谓“离地三尺有风险”,飞行事业是一项充满危险与挑战的工作。而飞行员也并非无所畏惧,要问飞行员最怕什么,恐怕所有人都会提到“空中故障”。想一想,在一场战斗中,因为一些机械故障或者机载设备问题处置不当,而导致战机失去战斗力,影响了战斗进程,更有甚者搭上性命,这是一件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对军人来说,胜利才是最高的褒奖,热血和汗水应该洒向战场。

回忆自己二十多年的飞行经历,大大小小十余次遭遇空中险情,几乎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除了运气,靠的更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驾驶技术。

加强空中特情处置训练量,让这一项险难课目成为日常训练的“家常菜”,这在全军陆航部队尚属先例,武直—10更是首次。特情处置训练是对飞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想,是提升直升机战场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6月上旬,岭南地区进入雨季,特情处置训练就是在这样的雨天展开。那天,在淅沥的细雨中,我拉杆起飞,沿着航线飞行。由于空中特情往往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处置课目事先也不会知道,都是由塔台指挥员随机出题。

“106,左侧发动机起火,快速处置。”在飞离机场约80千米时,指挥员突然下达空中特情指令。虽然是一次演练,可是当听到指令的一刻,我和副驾驶小唐还是下意识的猛地绷紧神经,因为这是我首次处置武直—10空中险情。平时学习的几十项处置方案快速在我脑中闪现。此刻,经验告诉我,时间就是生命,稍有迟疑,错过机会,后果将不堪设想。短短几秒实际上是一名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航空理论、心理素质的沉淀和爆发。

身边的小唐是毕业不满3年的年轻新飞,此时他已经慌了神,眼巴巴地盯着我。我知道,这一刻只能靠自己。关掉左发油门,打开防火开关……一套流程下来,我判定,直升机已不能再次空中开车,只能选择紧急迫降,我一边向塔台指挥员报告,一边调整航速航向,直飞返场。

由于战机上装有定位装置,此时我的坐标和方位等信息,可以在塔台指挥终端上实时显现。数十千米之外,急救警报骤然响起,灭火车、救护车、牵引车等地面急救分队迅速启动。在机载设备“嘀嘀”的告警声中,我们单靠一台发动机的动力接近了机场。“下降高度,准备滑跑着陆。”我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稳稳落地,如果稍有倾斜,可能造成旋翼触地,直升机会在瞬间撕裂成几段。

我紧紧握稳方向舵,为了减少机体受到的冲击力,要在触地的一刻猛地抬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两臂开始发酸发软了,轻微地抖动起来,我知道,一旦体力消耗过多的话,后面就更麻烦了。“小唐,快帮我一起用力!”不容多说,直升机的高度已贴近地面,“拉!”几乎同时,我们一起发力,成功着陆!直升机在地面划出数十米后,稳稳停住。成功了!我知道,每多一次成功处置险情的经历,就会为战场生存增加一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