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源自纳粹德国
其实,海底预置武器,然后待机发射的作战模式早已有之。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了攻击美国,就设想过将导弹放到特制的浮筒中,用舰船运到大西洋中发射,这样就可攻击纽约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和战争后期资源匮乏,纳粹德国的想法还没有付诸实施就战败投降了。
苏军攻占德国境内的武器试验工厂后,获取了相关技术,随后仿制出了类似的发射器,并进行了发射测试,但由于当时导弹射程有限,这种浮筒式发射方式没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了以后的潜射导弹上。
冷战时期,美苏军方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浮筒发射技术研发海底弹道导弹的设想。苏联一直在论证在其近海部署海底弹道导弹,但没实施。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海底弹道导弹的研发,研发情况一直秘而不宣。冷战末期,苏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应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因此海底弹道导弹的研发一直被搁置。
美国则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美国、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湖底的导弹水柜里部署战略导弹,平时由伪装的商船队拖曳导弹水柜进行机动巡视,发生危机时伪装的商船可将导弹水柜经运河拖至海里形成临战发射状态,接到指令后,战略导弹可立刻射向目标。
不过,这种水柜发射有三点不足:导弹母船在水面活动,隐蔽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很差;导弹水柜在待命发射时容易受敌方破坏;导弹发射时由于水柜处于不稳定状态,使导弹在出水时产生不规则旋转,对弹道影响很大。所以,美国只是试验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这套方案。
有意思的是,印度倒是对“水下预置武器”设想充满热情。早在2001年,印度就搞出代号“78工程”预置导弹发射平台,它实际是一艘能沉入水下的大型驳船,位于船中心的控制室有8到10人监控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2008年2月,印度利用“78工程”试射了“海洋”弹道导弹。据军事专家称,由于印度国产核潜艇距离正式投入使用还需一段时间,不排除退而求其次,选择水下预置导弹发射平台的“第二道路”。
总的来看,“海底预置武器”确实有过人之处。它能长时间部署在海底,基本不会发出声响和电磁波,很难被敌方发现。如果混杂在礁岩和海底沉积物中,就更难被探测和分辨,还可通过海水屏障抵消大量武器毁伤效能,即便是核武器也对它杀伤力有限。
引起争议
尽管美国对“海底预置武器”充满热情,但美国国内对此有不少争议。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海洋法专家诺斯认为,“海底预置武器”的部署地点很可能会导致外交麻烦,“最容易部署在海底的预置武器,离岸一般在12到200海里,这个区域大多是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并对人造岛礁、平台和海洋科学研究拥有管辖权,但能否部署武器,各国说法不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关系教授古布鲁德的反对态度更明显:“在西太平洋的广阔水域或者其他美国领海以外的任何水域预先部署大量的战争装备,哪怕是非致命性质的自动化武器,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具有潜在的挑衅性和攻击性。一旦中国把类似系统部署在美国海岸附近或者中美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的海床上,我们怎么做出反应?”
古布鲁德认为,中国具有发展针对这类系统的先进水下机器人的潜力,“如果我们向中国发起一场高技术海底军备竞赛,谁占优势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