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
舰艇扎成堆 犁地方式“扫海”
此次搜救中,各国出动最多的军事装备当属舰艇了。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补给舰和巡逻艇等舰船纷纷上阵、扎堆搜寻。
的确,在海上搜寻目标,如果没有信号源,无疑大海捞针,只能根据可能航线区段去寻找。
搜救中,水面舰艇主要沿纵横两条航线弓字形行驶,将海域分割为大约2海里×2海里的小方格,像犁地般分片搜寻海区,俗称“扫海”。
执行这种任务,平时担负防空、反潜等作战任务的驱逐舰优势明显。它不仅航速快,而且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水下声呐系统并搭载反潜直升机,可对空中、海面和水下目标进行立体侦测。
显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有“中华神盾”之称的“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被列入了我国首批派出搜救舰艇的名单。
美国也曾先后派出两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这种舰艇不仅拥有先进的雷达和声呐系统,其舰载直升机还装备有红外、白光侦察设备,可寻找海面可疑物和人员,直升机3.5个小时内可搜寻1000至1500平方公里区域。
对于参与搜救的两栖登陆舰来说,最能发挥其效用的显然是其巨大的坞舱,这里适合妥善安置大量幸存者。
当然,载量大、续航能力强,也是登陆舰适合执行救援任务的重要特点。作为除航母外较大的海上平台,登陆舰可搭载直升机、冲锋舟、医疗救护人员、陆战队员、潜水员等救援力量,并作为指挥搜救行动的“中军帐”。
于是不难理解,我国为何先后派出了两艘两栖登陆舰参与搜救。前期到达的“井冈山”舰,在抵达搜救海区后,两个多小时的第一波次搜索,就覆盖了1000多平方公里海域。
此外,当众多舰船出动前往疑似海域搜救时,自然也少不了海上“粮草官”——补给舰。
尤其是对远离国土的中国搜救力量来说,补给舰更是必须的。3月17日,海军“千岛湖”综合补给舰抵达任务海区后,就曾与“海口舰”、“绵阳舰”等舰艇汇合,并实施了燃油、淡水和副食等补给,为搜救行动提供后勤物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