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兵器天地>>正文

搜寻MH370,海空利器大盘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龙刚 侯文泽 彭小明 吴明华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03-31 08:15

搜寻MH370,海空利器大盘点

聚焦搜救行动中的各国军事力量

 

新闻提示

3月24日,马来西亚官方宣布马航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终结”后,各国在这一海域的搜救工作更加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

这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搜救。自3月8日确认航班失联以来,搜寻范围并未像其他飞机失事调查那样逐步缩小,相反却在不断变化、扩大。

目前,已有中国、美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高精尖装备,展开一场现实版的“大海捞针”。

在一定意义上,救援力量的到达,已接近于作战力量的到达。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搜救,既是各国军力的体现,也是各种军事装备竞技的平台。

搜救中,各国都投入了哪些装备,产生了什么作用?请看本文的解读。

太空

卫星总动员 紧盯搜救地域

卫星是进行大范围搜救最有效的武器。目前,全球在轨卫星近千颗,每天都有很多卫星在给地球高精度“拍照”,对于一两米大小的目标,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里,都有可能拍到。

3月12日,我国宣布紧急调动海洋、风云、高分、遥感等4个型号10颗卫星支援搜救。

国外多颗卫星也在聚焦相关海域。据称,美国卫星完全覆盖了MH370航班失联区域,有分析称,其kh12光学卫星、“长曲棍球”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使用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洋卫星等都加入了观测。

一般来讲,卫星在搜救行动中至少可担负影像判读、气象服务、寻找恐怖袭击证据和无线电信号收集等四个方面的任务。

当然,卫星担负的最直接、最有效支援任务,则是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光学摄像机等拍摄、判读影像,在定位漂浮物、提供搜寻线索方面发挥作用。

3月20日,澳大利亚公布了发现两块疑似失联航班残骸的照片。这些照片就是由一家卫星公司分辨率为0.5米的卫星拍摄的。该公司通过重新定位5颗卫星的摄像头以瞄准失联海域,覆盖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

我国卫星也提供了疑似失联航班相关物件的照片,从而进一步将搜寻重点引向南印度洋海域。

不过,此次卫星搜救最大的功劳,应当是帮助确定了失联客机两条可能的“飞行走廊”,这也成为整个搜救行动的转折点。

3月14日,国际移动卫星组织表示,一颗卫星在飞机应答机失去信号后,仍陆续接收到机上传来的卫星讯号。

于是,调查人员结合飞机发射的讯号和飞行方向,反推其相对卫星轨道的角度和距离,推算出了南北两条可能的飞行航线。不过,如果更进一步,在同一时间,有3颗卫星都收到来自飞机的信号,人们就能对飞机准确定位了。

卫星用于搜救也存在缺陷。要对某地区保持长时间监控,卫星需频繁变轨,会消耗大量燃料,缩短寿命。而且,卫星对海底目标也基本没有探测能力。